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人代会

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发布时间:2016-03-15 丨 阅读次数:


                                                      序  言

      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制定实施各级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环境条件

“十二五”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开拓进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内部格局呈现积极变化,发展方式逐步向质量效益集约型转变,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第一节  发展的现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晋位升级。“十二五”规划实施基本顺利,多数规划目标能够完成。“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982.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总量由“十一五”末的全省第9位上升到第6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728元,五年新增13630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210.9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9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44.6亿元,实现翻番,总量保持在全省前4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77.2亿元,总量连续居全省前列,年均增长16.6%,累计完成近800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倍。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十二五”末,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2:50.7:38.1,二三产比重达到88.8%,比“十一五”末提高1.8个百分点。农业现代化步伐显著加快,粮食单产、总产连创新高,小麦优质率达到100%,新乡小麦成功登记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成功,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4000亿元,战略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12%,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产业集聚集群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培育了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生物与新医药、电池电动车等重大产业集群,其中装备制造业产值实现千亿目标,被确定为国家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区域集聚发展试点。产业集聚区发展步伐全面加快,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市的63.6%和51%,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步晋升为国家级园区。服务业新业态迅速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业、商贸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业不断涌现。全市12个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南太行旅游资源整合顺利完成。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比“十一五”末提高了7.1个百分点,从业人员达到94.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26.9%,提高2.3个百分点。
项目引资双带动效果显著。坚持以项目建设作为总抓手,推动经济发展提速增效。“十二五”时期全市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526个,完成投资4750亿元。中原印刷科技产业园、中纺院绿色纤维等1354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中粮(新乡)现代粮食产业化基地、百威英博年产20万吨啤酒等1322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华兰单克隆抗体、双鹭阿德福韦酯等原料药及制剂、新能电动车等项目的实施,带动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新乡化纤差别化氨纶纤维等项目的实施,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意义重大。石武客专新乡段建成,新乡东站如期投用,我市步入了“高铁时代”。华电渠东热电、孟电热电、赵固二矿等一批重点能源项目竣工投运,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60万千瓦,煤炭年产量近千万吨。引进了百威啤酒、上海宝钢、家乐福等15家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通用、碧桂园集团、恒大集团等35家中国500强企业。
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新增新航、科隆、华兰生物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高远公司道路养护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公司电池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南师范大学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家国家工程实验室。全市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达到624家,其中省级以上243家,居全省前列,专利年均申请量突破3000件。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优良品种“百农矮抗58”选育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2013年科技进步一等奖。攻克了高耐蚀超长铜合金管新技术及新工艺等一批关键技术,开发出系列核苷等一批新产品,华隆生物与新乡医学院联建的“干细胞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取得多项应用技术成果,河南师范大学牵头成立了河南省新型电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乡电池研究院建成投运。
城乡建设快速推进。中心城市、县城面貌焕然一新,主城区功能不断提升完善,中心城区至城市组团的30分钟快速通勤圈、城区10分钟生活圈及10分钟生态圈基本形成。城中村、棚户区和旧城改造步伐加快,铁西区域旧城改造启动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平原示范区50平方公里城市起步区交通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县城发展成效明显,中心镇示范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分类推进。以市区为中心、平原示范区为副中心,县城、重点乡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重点的集群化、组团式城镇发展体系初步建立。“十二五”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简政放权力度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事项由2010年的469项减少至2015年的135项,落实应进必进要求,项目100%进驻行政服务大厅。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工作有序推进,全市367家事业单位分类全部完成。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持续深化,竞争性领域和环节的商品、服务价格逐步放开。农村综合改革和财税、商事、水利、交通、科技、教育、文化、电力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新航集团、新飞集团到境外并购,金龙铜管、黑田明亮公司在境外投资,企业“走出去”拓展了新空间。我市与德国北威州乌波塔尔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海关、商检等口岸设施初成体系。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6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37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1倍和3.3倍。
民生改善持续加快。“十二五”期间,民生事业得到重点加强和保障,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13.5%,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70%以上。在全省率先提出消除零就业家庭并实施动态管理。各县(市、区)全部纳入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试点。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左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5万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0所,改造校舍137.5万平方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基本医保实现全覆盖,筹资标准由2011年人均230元提高到2015年的470元。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完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累计建设各类保障住房13.6万套。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全面完工,新增水资源3.9亿立方米。解决了171万农村居民和31.4万在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工程顺利推进,实现全市26.78万人的整体脱贫。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新增林地面积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2.32%,比“十一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省定节能减排目标圆满完成,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省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建设地区。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平安新乡建设扎实推进。
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全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郑新融合、“三高五板块”产业招商、“两大一高”战略振兴工程等战略谋划实现新突破,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面向未来,我市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专栏1:“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  标  名  称 单位 “十二五”规划目标 “十二五”完成情况
   2015年 年均增长% 2015年 年均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 12左右 1982.3 10
2 人均生产总值 元 38000 — 34728 —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924 16 1977.2 16.6
4 财政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140 15 144.6 15.5
5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26
累计96 18以上 11.1
累计64 —
6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亿美元 8
累计30 20以上 9.51
累计37 —
7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33 — 38.1 —
8 城镇化率 % 50.33 — 49 —
9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33以上 — — —
10 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 3 — 2.02 —
11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万人 1.1 — 1.78 —
12 全市总人口 万人 613 — 607.7 —
13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以内 — 3.98 —
14 五年城镇净增就业人数 万人 35 — 50 —
1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10000 10左右 11772 13.5
1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25300 10左右 25349 10
17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万人 90 — 297.3 —
18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 98 — 99 —
19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万套 累计15 — 2.29
累计13.6 —
20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6.4 — 96.4 —
21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0以上 — 95 —
22 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 万人 10 — 7 —
23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45.45 — 45.45 —
24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立方米 40 累计-30 30.2   累计-38.8
25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 0.58 — 0.58 —
26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 — 4.44 —
27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010年价) 吨标准煤 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 — 0.818 —
28 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2010年价) 吨 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 — — 累计-20
29 主要污染物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万吨 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 — 7.66 —
  二氧化硫排放量   — 4.71 —
  氮氧化物排放量   — 7.76 —
  氨氮排放量   — 0.79 —
30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 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 — 22.32 —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 1036 —
注: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由1211亿元调整为916.25亿元,鉴于基数调整,2015年目标相应由2540亿元调整为1924亿元,年均增速不变。
    2.城镇化率。2010年城镇化率由42.76%调整为41.09%,鉴于基数调整,2015年目标相应由52%调整为50.33%,5年提高9.24个百分点不变。
    3.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010年我市养老保险制度仅覆盖城镇职工,2012年7月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因此2012年以后该指标统计口径包括城乡居民,实际完成数大幅增加。

第二节  发展的环境条件
“十三五”时期,世情、国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在再平衡中缓慢复苏,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面临的重要机遇。一是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总体向好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特别是我国将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我市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转型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产业转移特别是沿海地区产业将继续加速向内地转移的态势没有改变,我市具有一定的区位、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我市继续大规模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三是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我市的特色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现代家居等领域不断改造升级,电池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部分产品和产业已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大旅游、大健康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利用“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机遇,与我市高校优势、人才优势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我市发挥比较优势以及后发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赶超。四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制定新十年中部崛起规划,特别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扶贫工程,为我市补齐短板提供了重大机遇;五是省深入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纲要,特别是省“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把新乡市作为“半小时”核心圈城市、创建河南自贸区、加快推进郑州与毗邻城市组合型大都市区建设,有利于发挥我市紧邻郑州这个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在重大战略、重大布局、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方面得到更多地支持,为持续提升区域竞争力提供了新的契机。六是我市国家级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载体集群支撑和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发展载体的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优势持续提升,有利于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争取主动、抢占先机。尤其是全市上下主动作为、合力攻坚的氛围进一步深厚,有利于我市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提供强有力支撑。
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保持平稳发展难度增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将使我市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减弱而新的增长极尚在形成之中,深层次矛盾正在破解但还没有根本缓解,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困难加剧。二是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传统产业力量逐渐减弱消退,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效支撑,推动新旧产业转换任务艰巨;产业内部亟待升级,工业主导产业集中度低、链条短,中高端产品少,三产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规模小、比重低;创新驱动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缺乏,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尚未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三是统筹城乡发展难度较大。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中心城市带动和辐射能力不够,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不足,以城带乡能力不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狭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尚未形成,城镇化水平低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症结。四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形势依然严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任务依然艰巨;经济发展所需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更加紧张。五是政务环境仍需优化。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工作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政务公开、效能提高、优化服务等与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众创需求不相适应,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艰巨。同时,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仍比较薄弱,诚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维护社会和谐、推动扶贫攻坚任务依然繁重。
总的来看,“十三五”期间,机遇大于挑战,将迎来历史上又一个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市上下应主动适应新常态带来的诸多变化,积极应对转型困难和风险挑战,加快改革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借势航空港、共建大都市、承担大功能、形成大合力”的工作总思路,发挥区位、科技、山水三大优势,实施产业强市、科技兴市、环境立市三大战略,强化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三大支撑,积极推进“两大一高”战略振兴工程,把提质增效、转变方式、转型升级作为发展导向,着力壮大主导产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创新新乡、富裕新乡、文明新乡、绿色新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重点促进城乡、区域、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注重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加快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把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以共享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坚持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协同推进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努力培育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坚持转型升级。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重点发展大健康、大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带动全市经济健康、有效、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
——坚持深化改革。积极跟进中央、省出台的改革措施,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坚持扩大开放。强化区域互动合作,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强开放合作平台的建设,不断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新空间,提升开放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深入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积极倡导节约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突出问题治理力度,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民生为本。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抓好事关群众切实利益的民生工程,大幅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

第三节  总体布局
——构建“一核两带”城市发展新格局。依托交通廊道,以中心城区、获嘉县、新乡县、卫辉市、延津县县城为核心,优化城市功能区,规划建设大东区,提升主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形成全市经济增长核心;依托太行山旅游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旅游、装备制造、纺织、新型建材、食品饮料及包装产业,打造以辉县市、卫辉市为主的北部太行山旅游健康产业带;依托黄河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推进郑新融合,呼应郑汴,重点发展现代产业、沿黄旅游、高端农业、健康养老、现代物流,打造以平原示范区、获嘉县、原阳县、封丘县为主的南部沿黄经济带,加快构建空间集约、经济高效、生态优良的城市发展格局。
——强化“三区”对产业集聚发展的载体支撑作用。发挥各类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集聚优势,促进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以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优化提升装备制造产业(中心城区、辉县市、新乡县)、食品加工(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卫辉市)、纺织服装(经开区、辉县市、获嘉县)、现代家居(原阳县、获嘉县)支柱产业,重点突破电池电动车(中心城区)、生物与新医药(高新区、平原示范区、新乡县)和电子信息(中心城区、平原示范区、封丘县)战略新兴产业。把商务中心区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引进和承接高端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发展研发设计、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中介等产业;在特色商业区积极培育和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化发展。依托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培育重点产业集群,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突破提升。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城镇、农业、生态空间,逐步构建主体功能更为鲜明、布局更为合理、区域发展更为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依托城镇建成区、规划的城镇建设区以及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中心商务区、特色商业区等重点发展区域,加快城镇建设,发展城镇经济。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保护,促进形成现代农业空间新格局,北部沿山区重点发展生态林业、药用林业、优质林果业和绿色养殖业,建设北部生态屏障;中部平原区重点发展大宗作物、规模养殖、特色果蔬,建设大型生产基地;城市近郊重点发展都市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南部沿黄区重点发展优质水稻、绿色养殖、生态旅游,建设南部生态涵养带。加强各类绿地保护和改造升级,形成以沿河绿化带、沿路绿化带为生态廊道,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功能全市域生态体系。

第四节  发展目标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原则,“十三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左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力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实现新突破。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力支撑、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现代农业特色明显的高层次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力争走在全省前列,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
——城市功能跨越提升。大东区规划建设、新老城区提升全面突破。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功能形象品位显著提升。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6%左右。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累计新增供应1.8万套。现行国家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全面完成中央、省委和市委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序的制度体系。市场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拓宽,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主要污染物排放等约束性指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
——各方面制度更加健全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建设水平明显提升,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依法行政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专栏2:“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15年
基数 2020年
目标 年均
增长% 属性 类别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1982.3 — 8.5左右 预期性 国家
2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56953 81200 — 预期性 国家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977.2 — 14 预期性 河南
4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1.1 21.6 10 预期性 河南
5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8.1 40以上 — 预期性 国家
6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9 56左右 — 预期性 国家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29.9 35左右 — 约束性 
二、创新驱动
7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2.02 2.5 — 预期性 国家
8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78 3 — 预期性 国家
9 科技进步贡献率(%) 50 60 — 预期性 国家
10 互联网普及率(%) 68 87 — 预期性 国家
三、民生福祉
1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8031.3 27113 8.5左右 预期性 国家
12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1 10.5 — 约束性 国家
13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50] [35以上] — 预期性 国家
14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 [16.83] — 约束性 国家
15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95以上 — 预期性 国家
16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 [1.8] — 约束性 国家
17 人均预期寿命(岁) 75.6 76.5 — 预期性 国家
四、生态文明
18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45.45 按省下达指标 — 约束性 国家
19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  按省下达指标 — 约束性 国家
20 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 完成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国家
21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 4.44 完成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国家
22 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7] 完成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国家
23 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20] 完成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国家
24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22.32 23 — 
约束性
 国家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1036 1080 —  
25 空气质量 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 3 [10] — 
约束性
 国家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40.27 完成省下达目标 —  
26 地表水质量 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16.7 完成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国家
  劣Ⅴ类水体比例(%) 33.3  — 约束性 国家
27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化学需氧量(%) [11.2] 完成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国家
  二氧化硫(%) [14.3]    
  氨氮(%) [7.3]    
  氮氧化物(%) [15.5]    
注:1.GDP、全员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和增长速度按2015年价测算。   
2.[ ]内数据为五年规划期累计。

第三章  坚持创新驱动,建设创新新乡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弥补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也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根本之策。“十三五”期间,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把创新驱动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需求主体、研究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集成创新,集群发展,加快建设创新新乡。到2020年,初步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推进建设“创客之乡、创业之都、创新之城”。

第一节  “政产学研”结合,打造创新高地
坚持政府引导,创新机制,完善措施,建立“1+X”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创新服务机构或组织,着力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资助平台、监管平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充分发挥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科技学院、河南工学院、新乡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独特优势,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建设高水平技术研发中心;鼓励企业通过海外技术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实现技术跨越和竞争力提升。到2020年,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达到12家以上,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郑洛新中原城市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河南形成科技创新高地。

专栏3:“十三五”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
 创新主体培育工程 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打造20家左右产业创新领军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0家,组建30家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国际科研合作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检测检验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实现大中型企业省级研发机构全覆盖。重点培育心连心、白鹭化纤、豫飞、威猛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华兰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拓新核苷生物及化学合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创新能力建设工程 重点建设科隆、新航、华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项目和电池研究院电池组综合测试及评价分析平台项目。

第二节  三链贯通融合,重点产业突破
在电池电动车产业,利用国家批复我市为国家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市的契机,打造以新乡电池研究院为龙头,金龙、科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河南师范大学、中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及一批省级研发中心组成的创新链;打造以科隆、天力正极电池材料,赛日负极材料,中科锂离子电池隔膜,华瑞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锂动、环宇、科隆电池及电池组为主要节点的产业链。促进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的贯通融合,实现电池材料、电池及电动车产业快速发展。在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及项目实施,提高华兰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新乡学院、拓新、华隆等省级工程实验室以及华星、佐今明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能力,大力进行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及新项目的实施,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及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突破。

专栏4:“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支持领域
 新能源新材料 重点支持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精细化学品、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和高效节能技术。
 先进智能装备制造 重点支持汽车行业相关技术、新型机械、先进制造技术、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和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
 现代农业 重点支持现代种业、畜禽养殖、农业生态和食品产业。
 生物与新医药 重点支持重大新药创制,开展高端原料药与制剂研制、生物药及制品、中药制药以及新兽药等关键技术研发。


第三节  狠抓协同创新,助推产业升级
依托河南师范大学等驻新高校的重点学科资源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优势,集聚各方创新创业资源,围绕我市机电装备、新型电池及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组建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联盟”科研与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加速科研与产业的有机结合,全面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众创空间,依托互联网创业平台、科技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创业综合体等梯级创新创业载体,构建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搭建面向人人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依托各类科技园区、产业集聚区、高新区、经开区,整合创新资源,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示范区。加快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集群集聚,形成一批集聚效应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吸纳就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专栏5:“十三五”协同创新工程
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专项
 新乡市新型电池及材料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
 新乡市生物医药与医学先进技术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
 新乡市电子信息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
 新乡市机电装备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
 新乡市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
 新乡市大健康生态旅游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
 新乡市电子商务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
大学科技园区工程
 新东产业集聚区与新乡863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大学科技园
 河南工学院与高新区联合共建大学科技园
 北京3D打印研究院中原分院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国家大学科技园新乡分园

第四节  大力招才引智,构建人才队伍
实施“牧野人才计划”。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扎实推进新乡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建设人才聚集高地,引进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300个。引进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贯彻落实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引进培育经济发展关键领域高层次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6000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充分发挥我市高校优势,尽可能多地吸引和留住高校毕业生在新乡就业创业,引进9万名大学生到新乡就业创业,激发创新活力。创新人才政策机制,出台相关政策,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在新乡各项事业发展上。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完善服务保障平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高效便捷的全方位服务。

第五节  开展科技合作,加大对外交流
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到创新要素密集的地区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科技合作、并购创新型企业,获取关键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创造条件积极参加或主动承办各种类型的校企对接、院企合作、科技成果交流交易等技术引进、技术转移活动,丰富活跃技术交易市场,促进市外科技成果在我市的转化和应用。加强与国家大院大所、知名企业、先进地市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企业在我市设立或共建研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投资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拓展我市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空间。

第六节  培育“互联网+”新业态,构筑经济发展新动能
坚持开放共享、融合创新、变革转型、引领跨越、安全有序,以创新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以产业转型升级、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为主攻方向,实施“互联网+”十大行动和重点专项,以互联网思维改造生产、销售和服务模式。大力引进知名互联网企业,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业态新模式,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平台。加快推进互联网技术、思维、模式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服务民生等经济社会领域的全面融合,构筑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专栏6:“互联网+”行动计划工程
 “互联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 实施创新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众创空间、双创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建设专项。
 “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 实施个性化制造、智能工厂建设、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专项。
 “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 实施农业精准化生产、农业经营网络化提升和农副产品追溯专项。
 “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计划 实施智能电网建设和能源消费新模式专项。
 “互联网+”普惠金融行动计划 实施引进培育互联网金融机构和传统金融机构创新业务专项。
 “互联网+”便民服务行动计划 实施政务服务创新、便民服务新业态、智慧医疗、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新型教育服务、智慧旅游、民生警务、智慧社保和食品药品社会共治互联网模式专项。
 “互联网+”物流行动计划 实施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物流基础设施提升专项。
 “互联网+”商贸流通计划 实施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环境、跨境电子商务、电商“双进”和电子商务创新发展专项。
 “互联网+”交通行动计划 实施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提升、交通运输在线集成和交通运输科学治理专项。
 “互联网+”绿色生态行动计划 实施能源消费在线监测、再生资源利用和智慧环保专项。


第四章  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推动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力支撑、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现代农业特色明显的高层次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发展“4325工程”,优化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现代家居4大支柱产业,重点突破电池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和电子信息3大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大旅游、大健康和现代服务业,力争到“十三五”末,7大工业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规模。

第一节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施产业强市战略,抢抓产业转移和产业变革机遇,做活存量、做大增量。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积极扶持龙头骨干企业,打造千百亿产业集群。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实施新乡工业二次创业行动,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度高、创新优势突出、充分吸纳就业、资源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先进示范市。
(一)发展壮大优势支柱产业。以培育新优势、增强竞争力为主导,综合运用承接转移、延伸链条、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手段,对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现代家居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构建优势支柱产业发展新格局。
装备制造。把智能装备作为带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智能化、集成化、精密化为方向,以高端装备和装备制造智能化为重点,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起重机械、振动机械、电气机械、过滤设备、基础件等优势集群和环保设备、航空设备、数控机床、仪器仪表、机器人等高端装备,配套建设过滤产品、高低压电器等一批省级检测中心。到2020年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以上。
食品加工。立足于新乡农业优势,发挥资源原材料优势和毗邻郑州的区位优势,以绿色安全、品牌提升为导向,完善原料基地、冷链物流、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酒水饮料、休闲食品和方便食品三大集群,建设省级食品检测中心。到2020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
纺织服装。突出品牌引进、集群发展,重点扩大新型纤维、高水平印染、中高档面料、品牌服装规模。引进品牌服装企业和承接贴牌定制并重,扩大服装生产规模,带动新型纤维、高档纺纱、研发设计等全产业发展,建设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出口型纺织服装基地。到2020年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以上。
现代家居。以建设现代家具、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为核心,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顺应互联网与家电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推动骨干企业开发生产高端智能家电及配套产品。引进家具优势企业,配套建设国家级家具检测中心,打造功能完善的家具产业园。到2020年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以上。

专栏7:“十三五”优势支柱产业
 装备制造 依托新航集团、河南广瑞、豫飞重工、前进铸钢等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新乡高新区、经开区、辉县市、新乡县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 食品加工 依托娃哈哈、百威啤酒、克明面业、中央厨房等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卫辉市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 纺织服装 依托新乡白鹭化纤集团、香港锦艺集团等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新乡经开区、辉县市、获嘉县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 现代家居 依托新飞电器、科隆电器、金龙铜管等龙头企业和原阳县金祥家居产业园、获嘉县中原家居产业园等重点项目,重点培育原阳县、获嘉县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二)构筑战略新兴产业。围绕创新引领、壮大规模,突破关键技术,强化示范推广,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加快在生物与新医药、电池电动车、电子信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取得突破。
生物与新医药。以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和化学合成药为主导,合作引进和自主创新双轮驱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引进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干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实现仿制—仿创—原研的转变。推进中药材规范种植,加快中药新药研发及产业化,提升中成药的品质和规模。发挥医药中间体的优势,开发生产化学合成药。到2020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
电池电动车。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电池产业链,引进国内外顶级人才、技术,加强电池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建设,在影响电池高安全、高容量、低成本的关键材料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建设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满足电动汽车增长需求的同时,积极向储能、机车、信息、军工等领域拓展替代。推进电动车由低端向高端发展。到2020年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
电子信息。强化军工领域的比较优势,选择发展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产品,带动新型显示器件、高性能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等电子基础配套产业和软件业发展,配套建设省级电子信息产品检测中心。建设与郑州航空港专业配套、特色突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到2020年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

专栏8:“十三五”战略新兴产业
 生物与新医药 依托华兰生物、双鹭药业、华星制药、佐今明等龙头企业,重点培育高新区、平原示范区、新乡县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 电池电动车 依托河南锂动、蓝海新能、新太行等龙头企业,重点培育高新区、牧野区、凤泉区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 电子信息 依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2研究所、台德电子、天光科技、芯睿电子、南大苏富特等龙头企业,重点培育红旗区、牧野区、平原示范区、封丘县产业集群。

(三)构建传统产业发展新格局。综合运用淘汰落后、延伸链条、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手段,对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进行改造升级,构建传统产业发展新格局。
化学工业。坚持基地化、园区化、循环化发展,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化肥生产基地和甲醇深加工产业链。引进龙头企业重组现有中小化工企业,重点发展石油助剂、装饰涂料、食品添加剂等新型专用化学品,配套建设省级精细化工产品质检中心。到2020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
建材行业。严格落实水泥等量减量置换政策,鼓励骨干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发展功能性水泥部品构件等高端产品。加快发展以新型建筑材料为主的集成房屋和节能门窗,在民用建筑领域开展钢结构建筑试点工程,扩大绿色建材等使用范围。到2020年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
造纸行业。关停并转结合,推动造纸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导企业推进产品结构升级,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发挥原材料优势,积极承接郑州、深圳、上海等印刷产业转移。到2020年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

专栏9:“十三五”传统产业
 化学工业 依托心连心化工、瑞丰化工等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新乡县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获嘉县新型装饰材料(涂料)产业集群。
 建材行业 推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培育孟电水泥、天丰集团等优势企业。
 造纸行业 推进新亚纸业等龙头企业调整结构,倾力打造中原印刷科技产业园、印海智谷印刷包装产业园,重点培育平原示范区、新乡县百亿级产业集群。


(四)争创发展载体新优势。以开展产业集聚集群创新发展改革试点为契机,在创新载体建设、产城互动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改革创新,完善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形成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模式,建设全省有影响的主导产业突出的集聚区、科技创新先进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培育形成2—3家千亿园区,全市二星级以上产业集聚区达到6家。

专栏10:“十三五”工业发展载体新优势培育
加快产业集聚区晋位升级
 培育新乡高新区、新乡经开区、辉县市产业集聚区、新乡经济技术集聚区、延津县产业集聚区、原阳县产业集聚区6家二星级产业集聚区。
 培育卫辉市产业集聚区、获嘉县产业集聚区、封丘县产业集聚区、新东产业集聚区、电源产业集聚区、平原示范区桥北产业集聚区6家一星级产业集聚区。
 凤泉专业园区、辉县孟庄专业园区等升级为产业集聚区。

第二节  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
围绕高成长服务业强市建设,着力发展3个重点服务业行业,大力发展3个高成长性服务业行业,培育发展3个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行业,改造提升3个传统支柱服务业行业,培育和完善服务业载体,借助“互联网+”重点推进大健康、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以上,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0%。
(一)着力发展3大重点现代服务业行业。集中优势力量推进大健康、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加速发展,逐步培育成为服务业主导产业。
大健康产业。重点推进医疗服务、药品及医疗器械、养生养老服务、休闲旅游、体育健身、保健食品等产业发展,加强与大健康产业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深化与西部控股等企业合作,构建“一个中心、三大产业园区”(大健康产业研发中心,南太行智慧健康产业园区、平原医疗健康产业园区和沿黄生态养生健康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形成大健康产业发展体系,争创全省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中原大健康产业示范基地。
现代物流。加快与交通运输网络配套的物流设施建设,推进新乡陆港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以河南现代公铁物流园为主体,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启动建设河南(郑州)跨境贸易豫北中心。推进城市配送体系建设,提升统一配送水平,提高农村物流发展水平。鼓励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提高一体化运作水平和规模化程度。不断拓宽邮政快递物流,支持快递能力建设,推动快递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加快发展医药、汽车、家居、钢铁等特色行业物流,培育壮大博济光明医药等第三方物流,引进第四方物流。规划建设一批重点物流园区,争取建成4家省级物流示范园区。
电子商务。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务,支持大型骨干企业以供应链协同发展为重点发展电子商务,不断拓展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领域,重点推进高新区、经开区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支持电子商务总部和结算平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省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示范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市商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以上,大企业实现普及电子商务应用,重点产业集聚区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90%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

专栏11:“十三五”重点服务业行业
 大健康产业 重点培育大健康产业研发中心,南太行智慧健康产业园区、平原医疗健康产业园区和沿黄生态养生健康产业园区。
 现代物流 推进实施新乡陆港国际物流中心工程,建设原阳综合物流园区,牧野沿北环商贸物流园区,争取4家物流园区评选为省级示范物流园区。
 电子商务 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和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

(二)大力发展3大高成长性服务业行业。着力推进金融业、旅游文化产业、养老及家庭服务业行业扩量提质发展,逐步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支撑。
金融业。强化金融集聚,建设金融产业集聚区,吸引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入驻,引进金融租赁、信托、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机构,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共建金融发展新机制,不断壮大地方金融实力,打造河南金融后台服务示范区及金融产业集聚区和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区。扩大金融业开放和促进金融机构改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组建一家中型农村商业银行,促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新三板挂牌,大力发展债券融资。大力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积极开展农业保险、安全责任保险、保障保险等新型保险业务。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
旅游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南太行山水优势,加快推进大旅游、大文化、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南太行山水度假旅游、牧野文化体验旅游、沿黄乡村游憩旅游三大旅游产业集群。加快重点景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建成全国一流的休闲旅游度假区,重点推进南太行国家旅游度假区、宝泉旅游度假区和凤泉区旅游文化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深度挖掘牧野文化,不断拓展内涵外延,积极发展体验式旅游,重点推进卫辉古城和凤泉云龙山健康文化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突出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培育乡村特色旅游,重点推进黄河湿地、观光农业和原阳县旅游综合开发建设。加快开发旅游文化健康新业态和新产品,形成多层次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养老及家庭服务业。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善“12349”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培育发展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机构,拓展养老服务领域,推进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健全养老服务市场准入、退出和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家庭服务业从业标准。到2020年,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成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会综合服务站点。
(三)培育发展3大新兴服务业行业。加大产业承接力度,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放宽市场准入,引领消费升级,着力发展信息服务、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使之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信息服务业。加快软件业发展,加快农业、物流、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物联网应用示范,培育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实施“宽带新乡”、“智慧新乡”等工程,推动4G网络全市覆盖,5G网络市县城区全覆盖,推动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全面融合,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加快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建成重要的区域性数据枢纽,扩大信息服务产业规模。
科技研发业。大力培育第三方研发机构,强化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服务功能,促进研发服务集群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实力的科技创新园区,重点在电池与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特色装备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研发企业和机构。
商务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鼓励发展企业管理服务和中介专业服务,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机构和企业建立区域性总部、分支机构,引导商务服务业机构和企业集聚发展,再谋划一批商务楼宇,引导会计、法律、管理、代理等商务服务机构集聚,打造高端商务服务集群,提升商务服务水平。
(四)改造提升3大传统服务业行业。应用现代管理理念、信息技术和新型业态模式,激发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等行业发展活力,培育竞争新优势。
批发零售业。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技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现代经营方式。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鼓励和引导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和本地领军企业建设大中型商业零售网点、特色批发市场,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建设网上商城、拓展农村经营网络,鼓励中小微企业开设网店,发展社区商业网点,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鼓励百货大楼、平原商场等“河南老字号”企业及新乡糖业烟酒有限责任公司“全国诚信企业示范基地”焕发生机,培育新的市场主体。
住宿餐饮业。弘扬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鼓励世魁清真肉、罗锅肉等“中华老字号”新乡品牌走出河南,走向全国。积极培育特色餐饮品牌,推进餐饮企业等级评定,推动餐饮住宿企业分层错位经营,建成一批传统住宿餐饮与生态游憩、演艺娱乐、文化体验融合发展的综合休闲项目,鼓励发展绿色饭店和经济型连锁酒店。
房地产业。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体、园区地产、文化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新兴业态,鼓励基础设施和商业项目捆绑招商,加快推进一批城市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历史文化街等大型地产项目,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
(五)构建服务业发展载体。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增强区域服务功能为中心,以商务楼宇、特色商业街和现代专业市场建设为重点,推动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和高端品牌,培育发展一批税收超千万元的商务楼宇、商文旅融合的特色商业街和功能复合的现代专业市场,建成市本级、平原示范区、封丘县3个商务中心,平原路西段、宝龙城市广场和牧野湖为标志的2个商业中心。因势利导推动产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区发展,培育服务业特色园区,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以研发设计、物流配送、检验检测、展示交易等生产服务为重点的配套服务区;在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养老健康、休闲旅游等领域建设一批特色园区,培育产业高集聚、产出高效益、功能高复合、空间高密度的服务业集群,打造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第三节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要求,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任务,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增值、资源循环、质量保证、效益提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5大强农工程,构建2大体系,建设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强市。
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整合各类资金,统一规划,重点推进,全面完成“百千万工程”建设任务。加强高标准粮田区内技术集成,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强化土肥、植保、信息、气象服务,推广成熟高产技术模式,带动全市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注重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加强公共实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高标准粮田持续长久利用和发挥效益。到2020年,全市建成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43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86亿斤以上,打造河南粮食核心区的优质高产示范区。
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围绕农业产业化核心龙头企业,整合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推动产品加工增值链、资源循环利用链、质量全程控制链有机融合,强化科技支撑,扩大品牌影响,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

摄影作品
最新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