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市人大代表

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记河南省新乡市人大代表茹振钢

发布时间:2021-11-22 丨 阅读次数:

1

“我国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我们团队培育的小麦品种,我还要继续奋斗,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手上!”2021年10月9日,新乡市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教授茹振钢,走上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和主持人董卿面对面讲述他和小麦育种的故事。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茹振钢40年如一日从事小麦育种,他倾注满腔热情和心血,培育推广了“百农62”“百农矮抗58”“百农4199”等一系列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亿余亩,让人民群众在金灿灿的田野上收获幸福和希望。

育良种,打造“黄淮第一麦”

百姓吃饭大于天。茹振钢从一名普通农校学生成长为中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他带领团队研究推广的“百农矮抗58”成了老百姓欢迎、种子企业放心、政府满意的好品种。已连续9年被原农业部推荐为全国小麦生产主导品种,最大年种植面积达4124万亩,累计种植面积超过3亿亩,增产150多亿公斤,增加效益300多亿元,被誉为“黄淮第一麦”。茹振钢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茹振钢大学刚毕业,就被全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百泉农专教授黄光正挑去当助手。近八年来,茹振钢协助黄教授培育“百农”系列小麦良种取得的成绩,深受黄教授的赞许。

“为国出力,匹夫之责;为党奉献,党员之任。”黄教授去世后,茹振钢满腔热情勇挑重担,继续黄教授未尽的科研事业。滴水成冰的寒冬里,为了选育抗寒性小麦品种,他常常独自一人蹲在小麦试验田里观察小麦长相,记载小麦试验的科学数据,对成千上万株麦苗一株一株地仔细甄选。烈日当空的酷暑里,为了选育小麦籽粒饱满的良好性状,茹振钢戴着草帽、挂着水壶、披着毛巾,工作在小麦试验田里。

一天,茹振钢到辉县市大田考察生产。一位老农高兴地向他炫耀:“茹老师,你看看俺的麦子,长得多好呀,今年要大丰收啦!”看到他的喜悦劲儿,茹振钢特别开心。可是,晚上一场暴风骤雨突如其来,麦子成片倒伏。老农低着头在麦田地唉声叹气:今年的产量就要下降一大截!

这件事给茹振钢带来很大触动。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培育出让农民种着放心的好品种!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选出一个长得十分理想的小麦新品种——“百农矮丰66”。然而,就在茹振钢满心期待收获喜悦时,河南大部分地区出现连续降雨,麦田持续积水,本来长势良好的“百农矮丰66”突然成片成片死亡。那一年,试种的“百农矮丰66”几乎绝收。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大病一场的茹振钢不等病情痊愈,就跑到试验田,经过十几天的仔细观察,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百农矮丰66”的根系虽说下扎得很深,耐旱性好,但是表层水平方向上长的根数量太少,所以就不耐淹,不耐湿,才会出现大面积死苗。

“症结”找到后,他带领科研团队,设计建造了能产生10级大风的数字化风洞,用来研究小麦的抗倒性;建造地下小麦根系观察走廊,观察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特点与立体分布,研究小麦的耐湿性、耐旱性……历经无数次的挫折和困难,一个崭新的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诞生了!它解决了高产容易倒伏、矮秆容易早衰、高产不抗病不优质等一系列科学难题,亩产由原来的5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以上,最高达到782公斤。

“百农矮抗58”让农民朋友增收了,富裕了。茹振钢也欣慰地笑了。

2

提质量,留住“妈妈的味道”

“最好的饭菜就是妈妈的味道,农业育种要让食物留住原有的醇香。”茹振钢说,“中国人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得好,吃得香。”

走进新乡县朗公庙镇小麦千亩园区示范田,只见长长的麦穗挺着浓密的锋芒,锋芒根部开出一朵朵小小的白花。这就是最新品种“百农4199”,是茹振钢呕心沥血20余年培育成功的高光效小麦。

“要做好馒头,关键要有好麦子。”在小麦实现稳产高产后,茹振钢把重点转向了提高品质。

为了研究出高品质的小麦品种,茹振钢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反复进行科学实验。一次,他发现靠近地球两极的小麦耐弱光,叶片薄、叶片颜色黑,靠近赤道的小麦耐强光,叶片厚、叶片颜色浅,于是将两者结合,培育了叶片既厚且颜色深的小麦品种,最大程度地利用了阳光,增强了小麦的光合作用。茹振钢带领团队先后研究解决麦穗、麦秆、根系等难题,克服了掉穗、营养供给不足等问题,成功培育出高光效小麦品种“百农4199”。推广第二年就上升为种植面积超过800万亩的河南省第二大品种!由于光合作用强、能量大、籽粒转换好,在继续提高小麦产量的同时,解决了小麦产量与品质的矛盾,大幅度提高了小麦品质、面粉口感,富含35种香气物质成分,有原始浓郁的麦香味,让人吃出“妈妈的味道”来。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讨不来、买不来的。为了给粮食生产储备新成果,茹振钢秉承“推广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设想一代”的新理念,引领小麦生产不断向前发展。“手中有粮心不慌。主粮尤其是小麦,关系到国家安全,关系到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科学技术的主动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茹振钢坚定地说。

人民群众盼的,就是人大代表干的。我国是拥有近14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粮食生产、种业发展要走在世界前头,绝不能受制于人!茹振钢带领团队,向世界100年、中国60年都没有攻克的难题——杂交小麦发起了“总攻”。

经过十余年的改良和杂交,茹振钢育成了温敏雄性不育系BNS,成为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利用的热点,已配制出强优势组合4个,试种面积达2000多亩,比常规高产品种增产200-300斤,在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实现了杂交小麦研发的新突破。BNS型杂交小麦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新乡、济源大面积种植亩产保持在830-850公斤,在修武县亩产最高达到898公斤,是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占领国际种业竞争制高点的科技支撑,为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3

担使命,为乡村振兴助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已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茹振钢带领小麦育种团队依托省内外160余家优势企业,在河南、安徽、山东、江苏、陕西等多省、区实施示范、繁育、推广一体化,“多点生产、同步供应”,建立“百亩攻关田、千亩样板田、万亩高产示范基地”的原种繁育与高产展示。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的高标准示范样板,使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得到了大面积示范推广。

农民是科技成果的使用者,加强技术培训是农业科技成果实现成功转化的前提和基础。茹振钢组织科研团队在小麦生长的各个关键期抽出时间给农民讲课,办培训班,开现场会,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深入田边地角手把手地传授科学技术,选择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作为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的示范户,充分发挥这些“二传手”的示范作用,更好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农业的健康发展。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才支撑。茹振钢从教30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农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如今,他的小麦科研创新团队已拥有42名,其中教授5人,博士18人,分属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栽培生理等方向。

人大代表为人民。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善于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021年新乡“7.21”特大洪灾发生后,茹振钢多次到卫辉市、辉县市、凤泉区等受灾严重的区域实地调研,了解粮食作物受灾情况,帮助当地农业部门制订农业技术措施,将农民损失降到最低,想方设法帮助农民尽快恢复农业生产。

茹振钢连续两届当选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在履职中,他结合长期从事“三农”工作,提出“关于治理柳树柳絮污染的建议”、“关于帮助解决农村大龄男青年婚姻问题的建议”等多件议案建议。

“作为人大代表,党员干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努力完成组织上赋予的其他职能任务,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茹振钢如是说。(路传良  凌波  赵利敏) 


摄影作品
最新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