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人代会

关于《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发布时间:2016-03-15 丨 阅读次数:

——2016年2月25日在新乡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新乡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小平

各位代表: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是新乡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晋位升级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描绘好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事关“四个新乡”美好愿景实现,事关570万新乡人民福祉。根据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市政府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了《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我代表市人民政府作关于《纲要(草案)》的说明,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情况
“十二五”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帮助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开拓进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的目标,着力扩需求、调结构、创优势、增活力、惠民生、控风险,稳中求进,稳中提升,稳中突破,谋划推进“两大一高”战略振兴工程,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全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综合经济实力晋位升级。“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982.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总量由“十一五”末的全省第9位上升到第6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728元,五年新增13630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210.9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9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44.6亿元,实现翻番,总量保持在全省前4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77.2亿元,总量连续居全省前列,年均增长16.6%,累计完成近800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十二五”末,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8.8%,比“十一五”末提高1.8个百分点。粮食单产、总产连创新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成功。培育了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生物与新医药、电池电动车等重大产业集群,其中装备制造业产值实现千亿目标。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步晋升为国家级园区。现代物流、金融业、商贸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业不断涌现,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比“十一五”末提高了7.1个百分点,全市12个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规划建设全面启动。项目引资双带动效果显著。“十二五”时期全市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526个,完成投资4750亿元。华兰单克隆抗体、双鹭阿德福韦酯等原料药及制剂、新能电动车等项目的实施,带动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新乡化纤差别化氨纶纤维等项目的实施,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意义重大。石武客专新乡段建成,新乡东站如期投用,我市步入了“高铁时代”。华电渠东热电、孟电热电、赵固二矿等一批重点能源项目竣工投运,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60万千瓦。引进了百威啤酒、上海宝钢、家乐福等15家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通用、碧桂园集团、恒大集团等35家中国500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新增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工程实验室,全市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达到624家,其中省级以上243家,居全省前列,专利年均申请量突破3000件。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优良品种“百农矮抗58”选育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2013年科技进步一等奖。攻克了高耐蚀超长铜合金管新技术及新工艺等一批关键技术,开发出系列核苷等一批新产品,华隆生物与新乡医学院联建的“干细胞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取得多项应用技术成果,河南师范大学牵头成立了河南省新型电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城乡建设快速推进。中心城市、县城面貌焕然一新,主城区功能不断提升完善,城中村、棚户区和旧城改造步伐加快,铁西区域开发建设开始启动。平原示范区50平方公里城市起步区交通基础设施初步建成,以市区为中心、平原示范区为副中心、县城、重点乡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重点的集群化、组团式城镇发展体系初步建立。“十二五”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简政放权力度加大,行政审批事项由2010年的469项减少至2015年的135项。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工作有序推进,全市367家事业单位分类全部完成。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财税、商事、交通、电力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的突破,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6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37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1倍和3.3倍。海关、商检等口岸设施初成体系。民生改善持续加快。民生事业得到重点加强和保障,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13.5%,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70%以上。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左右,建设各类保障住房13.6万套。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全面完工,新增水资源3.9亿立方米。解决了171万农村居民和31.4万在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工程顺利推进,实现全市26.78万人的整体脱贫。
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新乡科学谋划特点最突出、创新实践特色最鲜明、转型发展成效最显著、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这些成就,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经过这五年的努力,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市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减弱,新的增长极尚在形成之中;创新驱动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缺乏,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尚未形成;以城带乡能力不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尚未形成,城镇化水平低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症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形势依然严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任务依然艰巨;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更加紧张;政务公开、效能提高、优化服务等与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众创需求不相适应;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仍比较薄弱,诚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维护社会和谐、推动扶贫攻坚任务依然繁重。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时期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规划作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我市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深刻认识新常态下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环境和阶段特征。《纲要(草案)》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两个角度,结合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系统分析了我市“十三五”发展的环境条件。总体上看,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旧动力衰减和新动力成长并存,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未来五年,一是我市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培育发展一批包括中原地区在内的城市群,国家将出台新十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米字形快速铁路、郑州组合型大都市区、河南自贸区申建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以及省“十三五”规划明确把新乡市作为“半小时”核心圈城市,有利于推进我市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与郑州的融合发展,为持续提升竞争力提供了难得契机。沿海地区正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些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仍将持续,而且更加注重向具有人力资源优势和产业配套能力的地区布局。随着我市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等发展载体功能的不断完善,有利于以产业集群和配套优势赢得市场竞争,在承载产业转移方面争取更大空间。只要我们把握大势、发挥优势、善于借势、乘势而上,就有望实现跨越发展、晋位升级。二是我市发展潜力和动力不断蓄积壮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催生了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随着国家大力推动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逐步形成热潮,必将在未来引领和支撑经济持续发展。近期,我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产业集聚集群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成为全国5个试点之一,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获批的城市。同时,我市还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应用城市,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报国务院待批。随着各项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有利于我们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和产业转型升级,在新一轮发展中抢抓新机遇、占领制高点。三是我市正处于不进则退、攻坚转型的紧要关口。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多方面矛盾因素相互交织,保持经济较高速度增长难度加大。当前,我市经济下行压力仍相对较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保持平稳发展难度增加;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投资后续支撑能力不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突出,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要素成本上升、工业产品价格下降、金融风险隐患增多等各种因素叠加,对于以加工业为主的我市来说,经济触底回升需要更多时间和动力。因此,《纲要(草案)》强调,全市上下应主动适应新常态带来的诸多变化,积极应对转型困难和风险挑战,加快改革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
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提出了我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借势航空港、共建大都市、承担大功能、形成大合力”的工作总思路,发挥区位、科技、山水三大优势,实施产业强市、科技兴市、环境立市三大战略,强化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三大支撑,积极推进“两大一高”战略振兴工程,把提质增效、转变方式、转型升级作为发展导向,着力壮大主导产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创新新乡、富裕新乡、文明新乡、绿色新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指导思想重点考虑了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对我市自身优势的准确把握,对目标任务的科学定位,对整体工作的统筹兼顾。提出的建设“四个新乡”目标,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市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我们结合新乡实际,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建设创新新乡,是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建设富裕新乡、文明新乡,是始终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共享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建设绿色新乡,是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注重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四个新乡”既指向明确、各有侧重,又相互贯通、相辅相成,构成了我市“十三五”时期总的发展目标。                                                                               
结合指导思想的确定,《纲要(草案)》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坚持转型升级、坚持深化改革、坚持扩大开放、坚持绿色发展、坚持民生为本六项基本原则,提出了构建“一核两带”城市发展格局。“一核”就是依托交通廊道,以中心城区、获嘉县、新乡县、卫辉市、延津县县城为核心,优化城市功能区,规划建设大东区,提升主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形成全市经济增长核心;“两带”就是依托太行山旅游资源和产业优势,打造以辉县市、卫辉市为主的北部太行山旅游健康产业带;依托黄河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推进郑新融合,呼应郑汴,打造以平原示范区、获嘉县、原阳县、封丘县为主的南部沿黄经济带。提出了强化“三区”对产业集聚发展的载体支撑作用。以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优化提升装备制造产业、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现代家居支柱产业,重点突破电池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和电子信息战略新兴产业。把商务中心区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引进和承接高端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发展研发设计、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中介等产业;在特色商业区积极培育和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化发展。提出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依托城镇建成区、规划的城镇建设区以及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中心商务区、特色商业区等重点发展区域,加快城镇建设,发展城镇经济。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保护,促进形成现代农业空间新格局。加强各类绿地保护和改造升级,形成以沿河绿化带、沿路绿化带为生态廊道,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功能全市域生态体系。
(三)发展目标
《纲要(草案)》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相一致、与省“十三五”规划目标体系相匹配的基础上,设置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和生态文明4个方面共27项具体指标,与“十二五”相比,重点强化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补齐短板、改善民生的发展导向。其中,经济发展方面,为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让全市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提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左右;突出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提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左右。创新驱动方面,着眼强化创新创业的政策导向,提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等指标。民生福祉方面,按照共建共享要求,提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16.83万人。生态文明方面,反映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重点强化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以及地表水质量和空气质量改善等指标要求。这些指标值的确定,既立足客观实际,又注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同时,指标体系按属性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其中,约束性指标共14项,包括经济发展方面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1项指标,民生福祉方面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3项指标,以及生态文明方面的全部10项指标,这些指标要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各县(市、区),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确保如期完成。
三、准确把握我市“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战略,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纲要(草案)》围绕建设创新新乡、富裕新乡、文明新乡、绿色新乡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坚持创新驱动,建设创新新乡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弥补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也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根本之策。《纲要(草案)》提出,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把创新驱动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需求主体、研究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集成创新,集群发展,加快建设创新新乡。一是“政产学研”结合,打造创新高地。《纲要(草案)》提出,建立“1+X”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创新服务机构或组织,着力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资助平台、监管平台,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打造20家左右产业创新领军企业,组建30家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国际科研合作基地。到2020年,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达到12家以上,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郑洛新中原城市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二是三链贯通融合,重点产业突破。《纲要(草案)》提出,在电池电动车产业方面,促进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的贯通融合,实现电池材料、电池及电动车产业快速发展;在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及项目实施,实现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突破。三是狠抓协同创新,助推产业升级。《纲要(草案)》提出,围绕我市机电装备、新型电池及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组建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联盟”科研与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协同创新;依托互联网创业平台、科技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创业综合体等梯级创新创业载体,构建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搭建面向人人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四是大力招才引智,构建人才队伍。《纲要(草案)》提出,实施“牧野人才计划”,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300个,引进培育高层次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6000人,引进9万名大学生到新乡就业创业,创新人才政策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服务保障平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高效便捷的全方位服务。五是开展科技合作,加大对外交流。《纲要(草案)》提出,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到创新要素密集的地区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科技合作、并购创新型企业,获取关键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与国家大院大所、知名企业、先进地市的交流与合作。六是培育“互联网+”新业态,构筑经济发展新动能。《纲要(草案)》提出,实施“互联网+”十大行动和重点专项,以互联网思维改造生产、销售和服务模式,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业态新模式,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平台。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富裕新乡
当前,国内外产业分工格局面临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正处在接续关键期,产业转型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市要在未来全省发展大局中继续提升地位和竞争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产业强市战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转型。《纲要(草案)》提出,实施产业发展“4325”工程,优化提升特色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现代家居4大支柱产业,重点突破电池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和电子信息3大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大旅游、大健康和现代服务业,力争到“十三五”末,7大工业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规模。一是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纲要(草案)》提出,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度高、创新优势突出、充分吸纳就业、资源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先进示范市。在产业发展方向上,除了优化提升四大支柱产业、重点突破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之外,对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进行改造升级,构建传统产业发展新格局;在发展载体方面,以开展产业集聚集群创新发展改革试点为契机,在创新载体建设、产城互动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改革创新,争创发展载体新优势,建设全省有影响的主导产业突出的集聚区、科技创新先进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培育形成2—3家千亿园区,全市二星级以上产业集聚区达到6家。二是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纲要(草案)》提出,按照“四三”基本发展思路,着力发展以大健康、现代物流、电子商务3个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行业,大力发展金融业、旅游文化产业、养老及家庭服务业3个高成长性服务业行业,培育发展信息服务业、科技研发业、商务服务业3个新兴服务业行业,改造提升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3个传统服务业行业,培育和完善服务业载体建设,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强市。三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纲要(草案)》提出,科学规划农业空间布局,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现代畜牧业提升工程5大强农工程,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系2大体系,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打造河南粮食核心区的优质高产示范区,重点发展优质农业示范区。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近年来,我市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但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城乡发展不平衡矛盾依然突出。《纲要(草案)》提出,发挥新型城镇化“牵一发动全身”综合带动作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中心城市、县城、乡镇发展,积极融入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6%。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纲要(草案)》提出,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创业,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提高进城农民社会保障水平,推动农村资源资产流动化资本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二是积极融入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随着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快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加快建设,依托综合交通运输通道构建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具备了较好条件。我市处在省构建的“一极三圈八轴带”中的“半小时”核心圈内,区位、交通等战略优势凸显。《纲要(草案)》提出,加强与郑州都市区的协同发展,强化与郑州中心城区、航空港区和开封中心城区三大组团的通道联系和产业链接,与郑州、开封、焦作等毗邻城市构建功能错位、联系高效、生态隔离的高品质组合型大都市地区。实施对接航空港、郑新产业融合发展、商贸物流对接、交通快速通道网络体系、公共服务对接五大郑新融合工程。三是推进城镇协调发展。《纲要(草案)》提出,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带动能力,壮大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积极推进大东区规划建设,加快老城区改造提升。加快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发挥副中心城市功能。构建县城城市组团的城市集群,积极推进中心镇发展,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乡镇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城镇发展格局。四是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纲要(草案)》提出,实施城市综合交通设施建设、城镇供水设施建设、城市生态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八大城镇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建设中国北方具有个性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五是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建设。《纲要(草案)》提出,在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因势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各项配套改革,逐步实现农村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市民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化“四个目标”。六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草案)》提出,以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为主线,持续探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粮食安全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有效途径,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体制和财政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一体化体制机制。
(四)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增强发展支撑引领能力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但仍存在交通衔接不畅、能源结构不合理、水利支持能力薄弱等问题。《纲要(草案)》提出,要突出薄弱环节,着力优化结构,提升现代交通、信息网络、水利、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体系。一是构建现代交通体系。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是我市增创新优势、提升竞争力的先行军、主力军。《纲要(草案)》提出,紧紧围绕构建现代交通体系、打造区域性综合枢纽的目标,实施新乡市交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快郑新交通一体化进程。建设“三线一桥一枢纽”重大铁路工程,构建“三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形成“七横十三纵一射一联”公路骨干网,促进各类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积极发展智慧交通,促进交通运输提质增效升级。二是建设高效的信息网络系统。《纲要(草案)》提出,建设高速宽带网络,大力推进光纤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强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应用;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全市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管控平台建设,全面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三是建设保障有力的水利系统。《纲要(草案)》提出,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建成中心城区“5湖4河2渠”生态水系网络,打造河湖相连、绿水绕城、花香四溢、水绿交融的生态城市。构建现代水网,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防洪减灾、供水、灌排四大水利体系,建设“南北调配、东西贯通、区域互补”的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用水安全。四是构建安全清洁能源支撑系统。《纲要(草案)》提出,实施“内节外引”能源战略,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全面推动能源技术进步。加强能源供应能力建设,协调发展电源电网,优化发展化石能源,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构建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电源、电网、天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四大能源建设工程。
(五)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形成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纲要(草案)》提出,全面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和区域开放合作新格局,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持续优化开放环境,大力推进开放招商,建设中原经济区合作开放新高地。一是全面优化开放环境。《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兼容并蓄、多策并举和齐抓共管,以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并重,在全社会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加快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区申建步伐,提升口岸监管服务能力。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代开放载体和平台。进一步拓展友好城市范围。二是有效提升引资质量和效益。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实施招商引资质效提升工程,积极延链补链,努力招大引强。同时,结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深化院地合作为载体、创新驱动为核心,举办全国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走进新乡暨技术对接、经贸洽谈活动,并努力将院地合作洽谈会上升到全省乃至全国层面并形成常态,打造我市推进创新、展示形象、招商引智的名片。《纲要(草案)》提出,充分发挥新乡市作为国家首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优势,积极引入重大产业和产业集群项目。以三产并进为重点,推动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大力拓宽开放领域。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方式,以提高招商实效为重点,围绕关联产业,积极实施产业链招商、龙头招商、“贸易+投资”、“技术+产品”招商等方式,切实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走出去是新形势下拓展发展空间的现实需要。《纲要(草案)》提出,以“一带一路”沿线和新兴市场国家为重点,以提高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化经营能力为目标,推进我市产能和装备制造“走出去”,培育一批跨国经营企业。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并购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推动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融入全球产业链。四是促进对外贸易合作。“十三五”时期,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潮流难以逆转,我市对外贸易的前景依然广阔。《纲要(草案)》提出,依托我市产业基础、区位、要素、市场及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等优势,引进出口型项目,推动外向型项目落户,培育创建出口基地。引导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打造服务贸易自主品牌,实施“科技兴贸”。
(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绿色新乡
绿色发展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纲要(草案)》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综合治理”的方针,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建设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美丽新乡。统筹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打造绿色新乡。一是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是破解资源、环境和发展难题的关键。《纲要(草案)》提出,以能源、建材、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为重点,依托新技术、新装备,突出抓好宝山电厂、卫辉天瑞、白鹭化纤等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完善土地资源市场配置制度,全面提升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力推进辉县、卫辉、凤泉绿色矿山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强农业节水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火力发电、化纤纺织、化工及食品、造纸等高用水行业的节水工作,保护节约利用水利资源。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新乡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环保产业具有一定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纲要(草案)》提出,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产出率和降低废物排放量为目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工业方面围绕主导产业,推行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农业方面依托封丘、延津、原阳等农业生产重点县区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社会层面加快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培育建立废旧商品和城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基地。三是着力促进低碳发展。强化碳排放总量控制,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运用结构调整、增强碳汇、创新机制、科技支撑等多种手段,实施示范带动,重点突破,着力促进低碳发展。《纲要(草案)》提出,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化学、建材、造纸等传统产业,推动节能环保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统筹城乡绿化,加强荒山造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努力增加碳汇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稳步推进低碳试点。四是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蓝天白云是人们对美好生态的渴望和期盼,清洁空气是人类基本的公共产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硬任务、硬约束,绿色发展已经到了历史性的重要关头。《纲要(草案)》提出,坚持防治并举,综合治理,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到“十三五”末,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五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纲要(草案)》提出,建立健全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能源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七)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领域的薄弱环节建设,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纲要(草案)》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重点解决好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社保、文化、体育、就业、收入分配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资源,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建成育才小学新校区等一批中小学校,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成新乡幼儿师范学校、市卫生学校等重点项目,争取每个县建成一所标准较高的职业学校。支持驻新高校及本地高校特色学科建设,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二是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建成完备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完成全市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成新乡市中心医院东区医院、妇幼保健院暨儿童医院等一批重大医疗卫生项目。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大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认真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努力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到2020年,实现更高层次的全民医保。
三是做好新常态下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纲要(草案)》提出,全面落实并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探索建立政府投资、重大建设项目与就业岗位的对接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围绕承接产业转移、服务业、中小企业开发就业岗位,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开展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末,县级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覆盖面达到100%、乡镇公共就业服务站覆盖面达到30%,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以上。
四是促进收入公平分配。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重点,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五是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各类社会保险制度的转移接续机制,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水平,健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逐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保障,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
六是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社会力量主体作用,全面落实各项惠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培育引进养老服务企业(集团),积极推进养老健康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健全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居家养老管理服务网络,努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大力推进医养融合,鼓励和支持发展老年产业推动互联网信息平台与居家养老服务实体有效结合。到2020年,每个县(市)建成一所医养融合公办老年养护机构。
七是大力开展扶贫攻坚。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纲要(草案)》提出,树立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理念,按照“五个一批”和“六个精准”的要求,坚持“转、扶、搬、保、救”五措并举,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目标,加快建档立卡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推进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转移就业一批、扶持生产发展一批、扶贫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应急扶贫救助一批,确保完成易地扶贫搬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省定目标,实现445个贫困村整体达标、16.83万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健全贫困县考核、约束、退出机制,力争2019年完成全市的脱贫任务。
八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改进社会治理方式,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推进法治新乡建设,维护公共安全,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八)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明新乡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既要努力满足人民物质需求,也要努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文明新乡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壮大,但与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存在差距。《纲要(草案)》提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新乡先进群体为引领,巩固、提升、扩大以文明城市为龙头的群众性精神文明系统创建活动,促进文明城市创建由注重城市建设与管理、市容环境整治的浅层次阶段,逐步向注重城市品位与内涵、市民素质与道德风尚的深层次阶段迈进,力争早日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一是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加强现代公民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弘扬“厚善、崇文、敬业、图强”的新乡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典型示范、齐抓共管、常态长效的原则,高标准、高规格、常态化推进创建工作,尽快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二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纲要(草案)》提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织,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制定新乡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建成设施基本完善、服务明显增强、群众文化需求基本满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新乡先进群体精神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干部教育培训品牌。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积极整合优势文化资源,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发展多样化市场运营模式,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推进文化改革创新,逐步构建以公益目标为导向、内部激励机制完善、外部监管制度健全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三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突出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建立和完善诚信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积极营造讲诚实、守信用的舆论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
为保证“十三五”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的顺利完成,《纲要(草案)》在最后一章专门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强调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完善规划分工落实机制,强化公共财力保障,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完善规划考评体系,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测工作,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顽强拼搏,扎实苦干,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建设“四个新乡”、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而努力奋斗!

 

 

 

 


 

摄影作品
最新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