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调查研究

关于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9-07-09 丨 阅读次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体现了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美好蓝图,对于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必将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一、农村的基本现状和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和中央发出的多个文件,又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乡村振兴将贯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全过程,但当今中国农村的现状,到底能否支撑起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并持续繁荣的局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思考以下几个重大问题:城镇化的进程是否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三农问题?如何看待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衰落现象?全面振兴后的乡村应当是一种什么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总书记此后又提出了要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重要途径,去实现乡村振兴的五大总体目标。再后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一年多来,各地各部门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和要求,制定规划,采取措施,因地制宜地推进各地的乡村振兴,形成了不少好思路,产生了不少好做法,取得了一系列新经验。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一方面乡村振兴在稳步推进,但另一方面,不少人也心存若干困惑。在理论层面,人们纠结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现在正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关键阶段,在国家层面为什么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城镇化究竟是什么关系?在实践层面,从县(市)长、乡(镇)长到村(组)长,以及普通老百姓,也有两个很纠结的问题。一是,农村的人口尤其是年轻人还在继续减少,一部分村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正在衰落甚至灭失,这何以谈乡村振兴呢?二是,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是否就要不让农民迁移进城?或者动员已经定居城镇的农村人口再返回农村?显然,解开这些纠结就要求我们更加科学、准确地回答关于乡村振兴的实质或说内涵到底是什么,这就需要在更深的层次上作更深入的思考。

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是科学看待城乡关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和乡村是联系紧密的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本应是人人都该理解的社会常识,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重视城镇发展而忽略乡村发展的倾向,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对于人类社会这个有机体来说,城镇和乡村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就像一个健康的人是由五脏六腑、四肢五官等构成的一样,无论是大脑还是心脏,无论是胳膊还是腿脚,都是缺一不可的,无法去比较哪部分更重要、哪部分不重要。人身上的任何一个器官如果不能很好发挥它的功能,这个人就是残疾了或是得病了。当今时代,若不能形成城镇和乡村的协调发展,那么这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就是残缺的或是病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村和城镇互为依存,它们各自的发展对于对方的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镇和乡村之所以是命运共同体,是因为城镇和乡村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功能,如果哪部分的功能受到了抑制,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就都不可能持续、健康地迈进。城镇的主要功能是集聚资金、集聚人才、集聚技术、集聚创新力,不断推出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创造生产和生活的新方式,从而使城镇成为能够引领一个地域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乡村的功能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必须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这个功能是城镇所不具备的。城镇越发展,在城镇聚居的人口越多,乡村的这个功能就会愈显重要;第二,乡村必须为整个国家当然也要为坐落于乡村之中的城镇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环境保护和绿色产品,这个功能也是城镇自身所难以完全具备的。第三,乡村要发挥好传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城镇的文化功能是包容和融合多元化和多样性,而乡村的文化功能则更多地体现在保存和传承民族的、地域的、历史的特色文化。显然,乡村的这些功能都是城镇所无法替代的,只有发挥好乡村的这些功能,才能更好促进城镇的发展,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以推动我国现代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进程。

二、乡村振兴发展的制约因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通过对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总的来说,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由于国家投入和社会各界支持力度有限,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受现有政策和农村实际现状的影响,村民自主投资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管理服务跟不上,作用难以发挥。虽然目前各地采取多种措施,但人才保障与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不相适应,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也是直接导致大部分企业成为家族性企业并且生产产品只是初加工产品,没有技术优势,不能抢占市场。

2、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发展环境不优。近年来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改善了基本农田较为集中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但还普遍存在着标准不高、质量不一、使用效益不大的问题,尤其是与高标准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有较大的差距,规模经营、机械化施工都存在较大困难,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优质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临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农业生态环境成为突出短板。

3、教育与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也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社会心里和教育有关。千百年来,我们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几十年来,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习,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没出息的的人才当农民,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

4、城乡缺乏双向流动。过去限制农民进城,把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人为割裂了城乡之间的关系。现在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极端倾向,进城购房成了普遍的追求,也成了城镇化的一项指标。在乡村建设的一些优秀典型案例中我们看到,在外人才返乡带动,往往能成就一个乡村的振兴发展,他们利用在外学到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凭着一腔对家乡的热情和情怀,为家乡注入了活力,带动了百姓致富。人才难以回流农村、农业,在外人才返乡积极性不高,虽不是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因素,但确实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短板。

三、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

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与党委政府以及人民群众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深刻领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关要求,牢记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履职尽责的永恒主题,积极发挥宣传员”“联络员”“示范员”“监督员作用,主动融入乡村振兴主战场,逐浪潮头,走在前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充分发挥好人大职能作用,是人大常委会必须准确把握并主动探索和长期坚持的应有之义。

(一)依法履职,在乡村振兴中展现担当

人大常委会要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把准人大工作重点和方向,依法行使好人大各项职权,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各地的深入实施。

行使好人大立法权引领振兴之本。注重发挥人大常委会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立法队伍建设,真正体现党的意志人民意愿,努力做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建立健全立法专家库、立法项目库、基层立法联系点,完善立法起草、论证、咨询、评估、协调、审议机制,不断提升地方立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围绕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开展立法调研,制订地方法规,确保解决乡村振兴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有法可依。

行使好人大监督权守护振兴之路。按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三农工作新要求,通过听取审议有关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进行工作评议、组织专题询问、督办代表议案建议等多种方式,督促政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向,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三权分置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早日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貌。

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筑牢振兴之基。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人大作用的发挥,关系到权力的运行方向、人民参与管理地方国家事务权利落实的程度。把好财政预算审查关,积极支持政府对接国家政策,破解政府融资瓶颈,确保更多的资金项目投向乡村振兴战略。同时,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定位,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适时作出决议决定,把党委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通过人大法定程序,转化为人民群众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

行使好人事任免权凝聚振兴之魂。坚持党管干部和人大依法任免干部有机统一,把好人事任免关,按照习总书记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要求,真正把熟悉农业农村工作,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年轻、有为的人员任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岗位上去。要把乡村振兴战略纳入被任命人员供职承诺检查的重要内容,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凝聚起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合力。

(二)示范引领,在乡村振兴中树立榜样

面对乡村振兴战略新形势,人大常委会要切实发挥人大代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代表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将人大代表锻造成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一要当好乡村振兴的好声音。结合发展实际,按照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组织人大代表特别是领导干部代表深入街道、农村和选民群众中,宣传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和任务要求,宣传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有关政策部署,宣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引导广大农村群众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中,营造人人参与,全民动员的良好氛围。

二要当好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各级人大代表大部分来自于农村,是人民群众选举出来的精英和模范,在农村中都是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先进人物。尤其是乡、村书记代表是发展产业经济的领头羊,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人大常委会应调动各级代表的积极性,如围绕实现产业兴旺,组织代表就美丽乡村建设、社区经济发展、创业就业工作等方面开展视察调研,让代表们为产业振兴提出意见和建议,纳言谏策,以此来推动壮大村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积极发挥人大代表在思想素质、个人品质、眼界见识方面的优势,鼓励引导代表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创业,大力弘扬代表和乡贤文化,培育引导普通群众在思想观念、社会认知上得到提升,提高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三要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人大代表来自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紧密,充分利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这一天然优势,当好群众代言人角色,积极引导代表深入选区、深入企业、深入群众中了解群众各方面的状况和利益诉求,通过行使代表职务积极反映社情民意,积极为当地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切实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积极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聚人心、凝智慧、合力量,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四要当好振兴发展的监视器。监督权是宪法赋予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各级人大常委会组织辖区内人大代表围绕乡村振兴”20字的总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检查、视察、工作评议,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切实解决好实施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呼声较高的问题,以此来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力求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实效。

(三)强基固本,在乡村振兴中苦练内功

人大常委会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深刻领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要求,不断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切实加强人大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水平,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上主动作为、积极作为。

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服务能力。坚持把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作为人大干部学习的重要内容,坚持常委会领导带头系统学、深入学、全面学,把握精神要义,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要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乡村振兴战略与加强人大常委会工作,优化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把开展讲政治、懂法律、守规矩、强能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真学真用、活学活用,切实增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和水平。

深入开展调研,提供决策依据。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和实施路径,结合各地工作实际,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等事项深入开展调研走访,准确把握三农工作实情,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通过扎扎实实开展大调研大走访活动,在摸清底数、厘清问题、找准差距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发展标杆、明确主攻方向、完善发展思路,推动大调研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

密切联系群众,服务工作大局。围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乡村振兴目标,坚持服从于地方中心和重点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人大力量。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全面提升为民服务能力与水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乡村振兴是一个历史过程,必须具备战略定力,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劈波斩浪、久久为功。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充分发挥人大的职能和带动作用,让广大农村成为干事创业的主战场,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高扬起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刘婷婷    波)

 

摄影作品
最新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