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调查研究

关于加快我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9-10-23 丨 阅读次数:

为全面了解我市装配式建筑产业状况,加快推进我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建设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扎扎实实做好议案办理工作,市人大及市住建局邀请国家住建部总工程师陈宜明及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建筑技术处处长武振莅新指导工作,对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进行解读,详细介绍了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并由市人大、市政府有关部门组成调研组,多次听取市住建局关于我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情况汇报,先后到我市延津县、原阳县、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郑州、青岛、烟台及合肥等市开展调研、考察活动,全面了解我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情况,学习借鉴外地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现将有关调研和考察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政策

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明确了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住建部又陆续出台了《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办法》、《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等文件和技术标准,河南省政府办公厅也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7153号)文件,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国内装配式示范城市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调研组对国务院、住建部及全国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出台的政策文件进行了研究汇总,并重点对郑州、青岛、烟台、合肥四个城市实地考察学习,其中合肥的发展模式相对成熟,对我们启发很大,其原创性经验和发展模式值得我市学习借鉴,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配套政策。郑州市在全国率先成立建筑节能与装配式建筑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37人,负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建筑节能、装配式建筑及墙材革新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并承担具体推进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郑州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试行)》、《郑州市装配式建筑工作流程》、《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管理办法(试行)》、《郑州市装配式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关于加强装配式建筑从业人员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合肥市2019年预计可完成建筑产业链总产值900亿元,可贡献税收30亿元以上,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研究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工作措施和支持政策,已成立建筑产业化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正在筹备建立市住建局装配式建筑科技发展处,仅经开区装配式产业办公室工作人员达19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合肥市建筑产业化省级奖补资金使用办法》及《合肥市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烟台组建了烟台市建筑节能与房地产开发综合管理办公室,将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和房地产开发、棚户区改造管理机构合并,增强了统筹力度。

(二)明确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措施。《合肥市建筑产业化千亿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打造建筑产业化千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装配式建筑体系,本着安全可靠、节约成本、快捷高效的原则,采取积极探索、稳中求进的举措,以装配式建筑装配率指标计算评审为切入点,紧抓“Q5”(装配式建筑应用建筑业新技术指标奖励加权得分,包括关键岗位作业人员专业化、工程总承包、应用BIM技术、应用新型模板系统、绿色建筑)加分项,创新合肥模式,为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工作闯出一条新路;郑州市加强土地规划管控,2018年,郑州市城建、国土、规划三部门联合出台了《郑州市装配式建筑工作流程》,在土地供应、规划许可、设计文件审查、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等各环节对项目实施过程监管。青岛市按照积极、稳妥、有序的工作思路,坚持系统推进、高效优质、持续健康,注重安全性能,实行项目全封闭管控及全过程监管,对装配式建筑加大环保支持力度,确保企业施工时间,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三)加大技术研发,完善技术标准。郑州市建筑节能与装配式建筑专项经费中列支600余万经费用于支持编制相关技术规程和图集;烟台市研究院和各大企业签约,合作开展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设计研究、钢筋混凝土装配式设计、BIM技术应用研究,实现预制混凝土构件设计、生产、安装的全过程模拟青岛市2016—2017年编制了钢结构、PC结构、混合结构、木结构和集成房屋等5套标准规范和图集,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发展;合肥市遵循标准先行的原则,编制的行业和地方标准达20余部,为大力发展建筑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四)培育产业基地,试点示范引导。郑州市已建成2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1个省级产业基地,混凝土预制构件年生产能力85m3,装配式建筑项目库500余万㎡,2019年计划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建设的宗地面积为3964.5亩;合肥建设4个建筑产业化制造园区、部品部件生产企业11家,PC年设计产能达228万㎡,钢构件年设计产能达120万吨,建筑总面积达412.91万㎡,占在建装配式项目总面积的65.26%,其中滨湖沁园项目总建筑面积达96万㎡。通过工程总承包模式和装配式建筑规模效应,实现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示范效应;青岛市投资5个亿的企业146个,装配式产业基地的产能保障能满足1600万㎡的装配式建筑,其中招商引资的美好装配产业基地,现已列入青岛市高新企业发展战略名录;烟台市已投产的预制混凝土生产企业6家,钢结构生产企业3家,木结构建筑组件生产企业1家,培育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2个,13个项目被评为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总建筑面积约80万㎡,涵盖棚户区改造、办公、公建等多个领域,并组建由设计、开发、施工、部品生产、科研学校等行业的40余家企业形成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

(五)实施人才战略,加大宣传力度。郑州市举办装配式建筑技术培训研讨会和从业人员设计审图岗前专项培训,组织开展建筑节能与装配式建筑户外宣传暨观摩活动;烟台市由高校、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组建烟台市装配式建筑培训基地,建立共建、共管、共育校企合作新模式,成立万斯达装配式建筑学院;青岛市政府依托学校、院所建立联合关系,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工人岗前培训、技能大赛、评先评优活动,培养和造就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装配式建筑人才队伍;合肥市组织全方位人才的培训和考核,实现了对装配式建筑项目从监管到实施到实际操作等全过程全覆盖的人才培养,利用地方媒体宣传推进装配式建筑工作,深入街道社区并组织市民现场观摩,鼓励装配式建筑企业建立展示园区,不断提高全社会对装配式建筑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三、我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201711月,新乡市获批国家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河南天丰、河南二建、新蒲远大3家企业获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018年,河南五建现代建构和河南韩建河山2家企业获批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整体上讲,我市无论是产业基地的数量还是产能规模均位居全省前列。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16年,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新政文〔2016178号),明确了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2017年,市委、市政府印发《新乡市两重大责任分工方案》(新字〔20175号),将装配式建筑建材业列为新乡市重点打造的十大产业之一;2018年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把装配式建筑发展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工作专项抓紧抓好。为确保装配式建筑发展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政府出台了《新乡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方案》、《新乡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新乡市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管理办法》等文件,初步形成了适宜装配式建筑发展制度体系,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二)产业基地初具规模。2017119日,我市3家企业获批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全省共获批7家),同时积极培育凤泉区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卫辉市PC构件生产基地、西工区综合管廊预制构件生产线申报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全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产能达到775万㎡(PC构件275万㎡、钢结构500万㎡),市政构件产能达到96m3(其中综合管廊20m3),产业基地的数量和产能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三)工程建设项目初具规模。根据市政府有关装配式建筑发展工作部署,2018年计划实现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200万㎡,实际开工建设的装配式建筑项目有原阳黄河滩区迁建、守拙园、国际商务中心、大数据产业园、金谷东方广场等14个,建筑面积共计99.71万㎡。其中,原阳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23.6万㎡是河南省目前面积最大的装配式建筑项目,也成功探索了一条装配式建筑+政策扶贫的示范新途径。2019年,计划实现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100万㎡,截止今年7月份,我市采用装配式建筑的项目6个,建筑面积共计34.84万㎡,装配式建筑工程建设项目初具规模。

(四)技术标准体系初步构建。由市委、市政府扶持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钢结构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为主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我市还积极参与了《建筑用金属面绝热夹芯板》GB/T 23932、《聚氨酯硬泡复合保温板》JG/T 314、《河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1/T 109等多部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定。

虽然我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务院文件要求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作推进机制不完善。在考察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合肥市已成立了建筑产业化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正在筹备建立市住建局装配式建筑科技发展处;郑州市在全国率先成立建筑节能与装配式建筑管理办公室,组织专班专人负责装配式建筑产业具体推进工作。与国内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先进省市相比,我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作推进机制尚不完善。

(二)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新乡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方案》明确了用地保障、财政奖补、税费优惠、招标支持、行业引导、交通保障以及环保政策支持等方面政策支持,但在具体操作中相关政策无法落地。比如: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对政策认识不到位,国务院文件中提出的推行工程总承包政策没有落实;对环保支持措施落实不到位,环境治理、扬尘管控一刀切造成企业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上升等等。

(三)产业链条不完善。由于建筑产业链条长,上下游企业多,目前我市缺少建筑全装修企业,达不到装配式建筑全装修,同时与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构配件等不完善,我市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发展尚不完善;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开发、构件预制与安装过程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导致装配式建筑的生产质量、生产效率得不到提高,同时材料与构件储运服务不到位。

(四)示范项目带动效应不强。我市作为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数量很少,缺乏一定规模数量、装配率较高的单体工程进行支撑和示范引领。相比之下,郑州市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示范带动效果较好,仅郑州市人才公寓项目,装配式建筑面积就达到289万平方米。我市现已开工的装配式项目在市、县区较分散,未能真正形成装配式建筑示范规模效应。

(五)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设计单位对装配式建筑总体把控能力及一体化集成设计能力不足;生产企业的部品部件生产配套不足,存在产能任务不饱满、建厂摊销成本高、原材料采购难且贵等问题;施工企业整体施工技术不高;建筑全装修部品不足,装配式装修水平不高,导致各产业链成本增加。

(六)产业人才缺乏。装配式建筑产业人才在行业中属于新兴职位,装配式建筑的现场工种已发生了变化,各层次专业人才队伍缺乏,熟练的产业工人更是严重匮乏。同时,国内教育机构缺乏符合装配式建筑所需人才教育的相应资源,专业培训力度不足,缺乏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输送渠道,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

(七)宣传力度不足。我市装配式建筑正处于发展初期,政府、行业、企业、住户等对装配式建筑产业的认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四、我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意见与建议

通过邀请住建部陈宜明总工程师莅新授课,我们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方向;通过对新乡市部分县区实地调研,我们全面了解了我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现状;通过赴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我们找到了与先进地区的差距。现结合国内装配式示范城市的主要经验和做法,立足于我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现状,破解我市装配式建筑瓶颈难题,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坚持高位推动,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对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相关工作。加快健全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推进机构,形成装配式建筑工作流程,强化部门协调,凝聚工作合力,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二)完善政策体系,抓好政策落实。市政府进一步统一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2016]71号文件要求,着力抓好现有政策的落实,加快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重点推进环保、招标、用地保障等方面相关配套政策落实落地,切实打通装配式建筑产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三)注重规划引领,深耕产业链条。以规划控制、土地出让为管控手段,合理布局产业基地,科学配置产能,着力实现我市立足新乡、辐射豫北、郑新融合、中原发展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目标。全产业链深耕装配式建筑,推动形成我市集设计、研发、构件生产、施工装配、工程咨询等于一体的全方位装配式建筑产业优势。

(四)提升建造水平,完善技术标准。加快提升装配式建筑设计研发水平,大力开发、引进适合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降低成本,逐步建立完善覆盖设计、生产、施工、制造和使用维护全过程的装配式技术体系和关键技术,形成一批适宜我市装配式建筑发展需求的技术体系、标准规范和应用技术规程、工法、图集及行业标准。

(五)整合行业资源,培育市场主体。以示范项目为引导,先行先试,鼓励传统开发、施工、生产企业向建筑产业化模式转型升级,打造本土企业成为国家级、地方行业装配式建筑产业龙头企业,并围绕建筑产业现代化上下游产业链招大引强,形成良性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格局。

(六)创新管理模式,健全管理制度。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深化BIM技术应用,实现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应用,建立健全与装配式建筑总承包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及全过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部品部件生产、检验检测及装配式施工分阶段验收的全过程工程质量追溯制度。

(七)实施人才培养,强化培训宣传。加快搭建装配式建筑人才聚集平台,完善相关政策机制,培养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生产和管理及技术工人等各层次专业人才,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积极运用传媒宣传,开展专题宣传,狠抓培训宣传,强化项目宣传,提高装配式建筑在全社会的认知度、认可度、认同度,形成各方共同关注、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环境。(李双安 洪红)

摄影作品
最新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