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调查研究

关于峪河镇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05-15 丨 阅读次数:

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 了解当前峪河镇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峪河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组成调查队,对全镇33个行政村通过实地走访、入户访谈、座谈会、调研报告等形式,对广大农民意愿、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生态宜居情况、乡风文明情况、乡村治理情况等进行了调查了解,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一、农民对乡村振兴的意愿

    (一)群众知晓度高,深得百姓拥护

调研显示,知道“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民占全部受访农民的比重达到87.6%,乡村振兴战略得到广大农村居民的积极拥护。

(二)农民最期盼的是“生活富裕”和“产业兴旺”

农民对乡村振兴5个方面的总要求充满美好向往,受访农民最期盼的是“生活富裕”,其次是“产业兴旺”,对“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的期盼分列其后。这也与建设富裕、文明、美丽、宜居新峪河的目标不谋而合。

(三) 农民最急需的是资金、技术和人才

调研显示,资金、技术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最关键因素,受访农民认为乡村振兴最急需的是资金,其次是人才,再次是技术。资金紧张、技术水平落后、人才匮乏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瓶颈,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水平层级的最大限制。

(四)农民认可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

道路变好、雨污分流、环境美化、上学更容易和工作机会变多等项目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这得益于2019年10月至今实施的乡村振兴星级示范村创建工作。这项工作中峪河镇共涉及9个行政村,2887户,13000口人,总投资4000万元,以“城市品位,乡村味道”为设计理念,包含污水管网工程、厕所改造工程、街景靓化提升、道路升级改造、广场游园建设等多个项目。共铺设污水管网总长10万余米,户改厕率达95%,远超原定目标;粉刷墙体9万余平方,绘制文化墙4千余平方,修建花墙6千余米,栽种景观绿化树及花卉1万余棵,铺设步道砖3万余平方;硬化水泥路面3万余平方,修复沥青路面5万余平方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文体广场8处、大型微地形2处以及利用闲散地建成小游园、花园等14处,全部工程预计7月中旬将全部完工。随着这些项目的建设,峪河镇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极大地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峪河镇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产业振兴

峪河镇结合本地实情和特色,积极制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即突出地域特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峪河镇结合农业大镇土地肥沃的优势,推进农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积极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打造了以桃、梨、葡萄、优质小麦等多种农产品为抓手的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实现了从单一农产品生产向多元化经营转型。同时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建设、项目支撑、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吸纳了乡镇剩余劳动力,促进了群众的增收和贫困户脱贫摘帽。

(二) 加强宣传, 全面整治,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1. 加强宣传,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峪河镇通过张贴标识标语、广播宣传等形式,循环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农民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助于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2. 美化整治, 提升乡村村容村貌。

峪河镇以人居环境提升年为契机,33个行政村党支部全面行动,以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和红分管理制度为抓手,在各村推行垃圾不落地,建立了日查日改、每周通报的机制,有效推动了农村环境整治由点向面拓展、由表及里延伸,实现了农村环境管护长效化,美丽乡村逐步步迈向“面上美”“持久美”“内涵美”和“兴旺美”。

(三) 弘扬传统, 完善治理, 推进文化振兴

1.植根优秀传统文化, 树立乡村新风貌。

乡村振兴项目创建中,峪河镇各村先后兴建了文化长廊、国学经典文化墙、村民活动文体广场,传承了传统的戏曲和大鼓表演,开展群众性的文体娱乐,如广场舞大赛等,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文化氛围。同时通过推动移风易俗,通过道德模范和“五美庭院”的评选活动,树立了尊老爱幼、邻里互助、丧事简办、热心公益等文明新风。

2.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良好的治理环境, 要坚持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以自治为核心的差异化治理。峪河镇东淹沟村坚持法治、自治相结合, 积极落实民主管理, 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开展工作, 维护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村民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乡村治理。大屯村着力打造农村网格化管理模式, 形成村干部、网格员、村民齐抓共管、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新格局。

(四) 促进增收, 改善民生, 实现“生活富裕”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切实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调研显示,峪河镇多措并举,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峪河镇镇区六个行政村结合区位优势,通过土地流转、房屋租赁、外出务工和自营收入等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都达到应参保人数的90%以上,努力实现应保尽保。

三 、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

1.农村改厕任务艰巨。调研显示,农村新一轮改革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改厕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和农户,由政府投资配套污水处理体系设备,农户投资完成本户厕所改造。

2.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差仍是短板。

在生产设施方面,各村反映最突出的就是水利灌溉问题, 近两三年由于水位下降导致浇地难度增大,灌溉成本高,制约了峪河镇产业发展。

(二) 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力不足

1.资金不足。乡村振兴千头万绪, 各村反映的共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由于铺设污水管网资金投入巨大,峪河镇财政无力承担,加之各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难以支撑项目建设。

2.人才匮乏。调研显示, 农村产业的发展提升与需要匹配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已经形成剪刀差, 年轻人不愿意来, 来了也留不住人, 基层农技队伍知识严重老化, 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梯次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 推广新技术的人才尤其缺乏。

(三) 部分领域融合发展不够

 

1. 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深。调研显示, 目前“农业+”发展的广度深度不足, 与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以及物流业融合不紧密。同时, 农业产业链过短, 加工主要以小作坊的形式存在, 仓储、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 没有形成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2. 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对接难。调研显示,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不足, 品牌建设力度不够, 产业布局较为分散, 缺少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等问题,导致传统农业未能与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农产品的附加值不能得到充分提高。

四、建议

(一) 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1. 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小城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 是城乡基础设施和产业互联互通的承接平台。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原则, 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现代农业、特色产品、特色经济发展相结合;建设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民俗文化传承等特色小镇;以小城镇为中心加强村庄规划, 引导适当集中居住, 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促进村庄建设更加合理有序。

2.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镇为支点, 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 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 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基础作用, 支持龙头企业引领示范,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培育多元化农业产业经营主体。

(二) 以基层党组织和领头人为抓手, 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

1. 提高基层组织能力。

全面开展各党支部“星级化”创建工作,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深入推进党务村务政务公开;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 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

2. 强化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

提升农村基层干部和后备干部素质的要求,严格标准,确保选聘最合适的人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 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健全乡村致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考虑乡村致富带头人合理的政治待遇需求,发挥好以村党支部书记为代表的农村发展“领头羊”的作用,打造稳定一支政治过硬、年富力强、扎根基层、群众拥护的农村干部队伍。

3. 发挥乡贤作用。

产业项目的投资要按市场化运作, 鼓励引导民间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每个村都有乡贤, 通过乡贤们的人脉、资源, 对接产业项目, 吸引产业资金回归乡村。

4. 培养和引进人才。

将留在农村的年轻人培育成新型农民。财政设立专门的青年农民创业基金。加强对青年农民的技术培训, 每年在农闲季节选拔青年农民到农业院校进行相关专业的专门培训。鼓励农业院校、农业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回乡务农。出台技术人员离岗或在岗返乡创业、工商业者返乡投身乡村振兴的鼓励扶持政策。(峪河镇人大秘书  周  瑞

摄影作品
最新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