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代表工作

用好“六字法” 让“民声”变“民生”

发布时间:2025-07-31 丨 阅读次数:

——新乡县翟坡镇东大阳堤村基层民主实践案例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沃土。作为基层立法联系点,东大阳堤村肩负着探索民主实践新路径、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的重要使命。东大阳堤村立足实际,创新提出了“听、议、定、干、督、评”的六字法,以制度化、程序化设计打通民意收集、协商、决策、执行、监督全链条,有效破解了基层民主实践中的堵点难点,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乡村善治提供了生动范例。村庄实现了由乱到治、由治到兴、由落后到先进的转变,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主要做法

(一)立体化“听”民声:构建“网络+网格”“固定接待+日常走访”等立体化民意收集网络,形成“民生实事清单”,实现群众意见“有处说、有人说、有回音”。构建“网络+网格”两张网,线上,通过网格微信群、智慧社区APP、数字乡村平台等渠道,随时反馈生活难题和建议,实现“群众一键下单、干部即时响应”;线下,通过六大精细网格,专(兼)职网格员每月至少走访50户,精准高效掌握一手民情动态,确保问题源头发现无遗漏。依托人大代表工作室、基层立法联系点充分发挥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的作用,每月18号“代表接待日”接待来访群众,将联系群众的举措做深做实,同时常态化组织代表深入一线走访选民,打造全天候“不打烊”的流动工作站,实现社情民意收集的无死角、全覆盖。近三年来,网格员累计走访发现老人“吃饭难”等关键民生诉求28项;人大代表接待日及日常走访收集道路修缮、水管更换、停车位紧张等有效建议16条,为精准施策奠定基础。

(二)分层化“议”民事: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工作室、基层立法联系点和村民议事室的作用,积极搭建“代表牵头——村委联动——群众参与”的协商平台,最大限度凝聚思想共识,切实用民主协商的办法解决民生问题。针对形成的“民生实事清单”,根据问题大小分层进行处理,简单事项由村“两委”高效解决;重大事项实行多方主体共同协商,组织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村“两委”干部、党员骨干、村民代表等面对面交流,在小范围充分座谈、会议讨论优化的基础上,形成初步实施方案,实现“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三年来处理的131条建议中,小到24小时内修复破裂水管的“微需求”,大到老村整体搬迁、道路综合整治提升等惠及全村的“大议题”,真正发挥了民主协商的优势。

(三)票决化“定”民策: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实事项目,通过“月末例会”实行村民代表票决制,由人民来选项目、定项目,让“民声”变“民生”、由“民主”定“民生”。每月28日召开“月末例会”,参加人员包括乡镇包村干部、“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村监委会成员,其中实参会村民代表需超过应参会代表的三分之二方可进行票决。会上,“两委”干部通报“民生实事清单”的实施进度、实施方案,然后遵循“一人一票、一次发票、一次投票、统一计票、当场公布结果”原则进行票决,一致同意方能通过,确保决策体现集体意志,杜绝“替民做主”。三年来,村民代表通过“月末例会”票决事项118项(含福利发放事宜、黑麦面加工项目等),代表平均参会率90%,项目一次通过率98%,决策过程充分体现民意基础与集体智慧。

(四)高效化“干”民事:注重落实“干”的主体,由村“两委”牵头,干群协同发力,将民主决策事项高效办实、办成、办好,让群众期盼早日落地见效。经民主决策敲定的事项,由村“两委”牵头抓总,逐项定责到岗、任务到人、限时到日,各责任主体依责领命、协同作战,以清单化管理、节点化推进打通落实堵点,确保议决事项从“纸面”速抵“地面”。近年来,智能车棚、助老食堂建设等重大民生工程均在三个月内完成主体施工,群众“急难愁盼”事项当年办结率达100%。

(五)阳光化“督”民生: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驻点督导、监委会全程跟踪、“三公开”透明高效,合力锁紧民生工程政策、资金、进度、质量、安全五大关口,确保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具体实施中,监委会专人专责嵌入项目全流程,依据规范紧盯关键节点;同步激活“线上智慧社区+线下公开栏+月末例会通报”三重公开渠道,确保信息实时直达村民。同时,由人大代表牵头,联动村民代表组建专项巡查组,不定期深入一线查进度、核账目、验质量、排隐患,对苗头问题即时预警、现场交办,力保每项民生工程经得起群众和时间的双重检验。近年来,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年均开展嵌入式督查10次,村务“三公开”平台实时更新信息年均达1000余条,群众咨询量明显下降。

(六)闭环化“评”民效:注重构建“评”的机制,以“小院课堂”即时评、90%满意率硬标准量准民生实事成色,倒逼民呼必应、事必有成。每个项目办结后,党支部立即利用街头巷尾、文化广场等群众日常聚集点开展“小院课堂”,组织村民现场“挑刺”评议、畅所欲言、进行满意度投票,达95%以上方认定达标,未达标项纳入整改台账限期回炉。测评结果同步通过月末例会通报、智慧平台公示、微信群推送等形式,由党支部书面反馈办理结果,评议数据既作闭环依据,更转化为下轮民生清单优化指南,确保每件事从“办完”向“办好”跃升。去年完成的15个民生项目,群众评议满意率均达95%以上,对于少数不满意群众反馈整改落实率也保证在100%。

二、实践成效

东大阳堤村坚持“民主为民、治理惠民”,将民主实践转化为发展实绩和民生福祉。通过用好“六字法”,近三年高效解决了网格员走访发现的28项关键民生诉求、人大代表收集的16条有效建议,累计票决实施118项民生项目,惠及全体村民,实现了“民声”变“民生”,有力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一是民意响应及时高效。立体化收集网络与闭环流程确保民情民意第一时间被捕捉、研判、响应,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二是村民权益充分保障。分层协商、票决定事、过程公开,保障了村民对切身利益事项的深度参与和决策权,村民参与治理热情持续激发。三是民生痛点精准破解。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精准摸排找准问题症结,以靶向施策回应实际需求,以务实举措推动落地见效,切实把民生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四是制度优势有效转化。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理有机统一,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桥梁纽带作用,让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

比如,东大阳堤村“智能充电车棚”项目是“六字法”流程的生动实践,完整展现了从问题发现到圆满解决的全过程民主治理链条。村民代表走访时,村民陈俊荣反映:“我们高层楼住户充电太不方便了,不少人都是从楼上扯根线下来给电动车充电,看着就悬得慌,万一出事了咋办?这‘飞线充电’的安全隐患真得好好管管呀!”。问题上报后,村“两委”迅速组织摸排确认风险范围,研判决定启动重大事项程序。党支部随即牵头,组织人大代表、村干部、村民代表及专业人士多次协商,形成智能充电车棚的选址、标准和预算草案,最后经村民代表大会票决以100%同意率通过。项目实施阶段,方案经任务分解到各责任主体后,党支部协调场地腾退,专业施工队按标准建设,人大代表、监委会与村民代表同步介入监督,关键信息进行“三公开”。项目完工后,在小院课堂组织受益村民评议,村民笑着说:“这智能充电棚建得太及时了!现在充电又方便又安全,再也不用担惊受怕‘飞线’出事了,村里真是把我们的烦心事解决到了心坎上!”该项目满意度达100%,项目惠及300余户村民,安全隐患彻底消除。

三、经验启示

发展基层民主,是实现人民有效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东大阳堤村“听、议、定、干、督、评”的六字法,践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丰富了民主的实质内容,克服了民主的形式主义,强化了民主的理论基础,提升了民主的真实绩效,不仅增进了基层民主的政治活力,而且有效拓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建设经验,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基层实践样本。

一是党建固本强基,凝聚内生动力。党的领导是农村基层民主的方向保证,以维护村民利益为中心,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以倾听民声、尊重民意为内涵,以尊重村民权利为特征,以村民满意为标准,是农村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东大阳堤村以“党建强”为根基,通过建强党支部、优化党员队伍、规范组织生活,为民主实践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是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工作质效。落实农村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创新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形成村民持续参与的状态,进而在广泛的民主实践中学习民主、践行民主。东大阳堤村运用信息技术,开拓高效便捷的民主渠道。通过创新机制,规范民主决策流程,确保民主实践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参与。对于广大群众来说,只有真实有效地参与民主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享有民主权利,才是真正的好民主。东大阳堤村采取广大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数字平台、“小院课堂”、代表入户、月末例会等多种方式开展政策解读、知识培训、民主故事传播,引导干部群众对民主建设有关法律和政策进行学习,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和民主意识,使干部群众主动参与到村庄各项建设中来。“六字法”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群众的深度参与,群众真实感受到民主带来的好处,这种做法也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民主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新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