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人大要闻

“五民”赋能菜篮子 奏响人民当家作主“交响乐”

发布时间:2025-09-04 丨 阅读次数:

李瑞元  来海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近年来,卫辉市唐庄镇南社村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五维民主”为基石,通过“我的村庄我作主”的共治理念凝聚共识、共建、共荣、共享的发展合力,实现了从贫困落后村到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河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河南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的蝶变,‌探索出一条以民主赋能产业、以治理激活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范式‌。

民主选举“夯根基”,选出发展“领头雁”

民事民提汇民意。乡村发展,关键在人。在村“两委”换届和镇人大代表选举中,南社村严格遵循民主选举程序,秉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通过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等方式,将政治素质高、发展思路活、群众基础好的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把敢于为民发言、善于建言献策的贤士推选为镇人大代表。新当选的村“两委”成员和镇人大代表中,既有返乡创业的种植大户,也有精通技术的“土专家”,他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村民的“代言人”。

民主协商“集众智”,田间聊出“金点子”

民事民议集民智。建设育苗大棚和农民田间学校,是事关全村发展的大事,需要广泛凝聚群众智慧。南社村充分发挥民主协商议事会和人大代表联络点的作用,组织村民代表、人大代表、党员、乡贤,围绕项目选址、资金筹集、运营模式、配套建设等核心问题,通过“代表二维码亮身份”“固定+流动”“线下+线上”等形式,深入人大代表联络点、田间地头、菜农家中、游园广场,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多元化协商。

菜农提出的“村东建新桥”“提升改善菜园路”“大棚升级智能温控系统”“邀请农业专家授课培训”等一系列期许,逐步得以实现。一座长80米宽20米的高标准大桥飞架卫河两岸,村内10条6米宽的辅路翻新通车,扛起了“蔬菜出村”的加速度。投资535万元的钢架育苗大棚阵田野,育苗基地恒温设备嗡嗡作响,嫩绿的菜苗在智能化培育下破土而出。这一乡村振兴项目年育苗能力达2000万株,品种涉及甘蓝、芹菜、白菜、番茄、芫荽等二十多个品种,已成为豫北地区最大的蔬菜育苗基地。农民田间学校举办农技专题培训12期,参训学员近千人,喜获“第二批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殊荣。

2024年以来,通过“田间议事”“广场夜聊”的形式,按照“确定议题——征求意见——开展协商——形成意见——公开结果——落实成果”的协商程序,共收集产业建议47条,这些“金点子”让曾经攥着“一亩三分地”的菜农,转身成了大棚里的“新农人”,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电脑种菜”“市场直销”的转变。通过一次次的协商讨论,既解决了菜农的实际问题,更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使大家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民主决策“明方向”,把准产业“方向盘”

民事民决顺民愿。南社村将民主决策视为产业发展的“定盘星”,从村庄整体拆迁、大棚示范基地和育苗基地建设、田间学校建设,到菜园井渠路配套、菜市场建设、“三通一规范”等,凡是重大事项,必经“四议两公开”的严谨流程,确保决策充分反映民意、符合村情。

规划建设高标准蔬菜育苗大棚示范基地、育苗基地和田间学校时,人大代表联络点牵头组建了7人调研小组,深入走访,形成《大棚建设方案(草案)》。村民代表大会上,针对部分村民对土地流转后如何保障的担忧,人大代表提出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解决方案。经21名村民代表无记名投票,方案获得全票通过。该模式迅速落地见效,当年即带动45户菜农户均增收2.8万元。目前打造出了一个有60余座大棚、占地5000余亩的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菜农300余家,日出蔬菜量达100多万公斤,菜农人均年收入突破4.6万元。

民主决策为南社村产业链注入活力,聚民智、暖民心,让发展红利惠及了民生,绘就了乡村振兴新画卷。

民主管理“强运营”,铺就村民“共富路”

民事民办惠民生。如何实现蔬菜产业高效运营成为关键,人大代表积极引导村民从决策的参与者转变为发展的共建者、成果管理者。

在人大代表联络点的积极协助下,南社村成立由村民代表组成的运营管理小组和质量监督小组,组织村民按照“受理——排查——调查——公示——回访”的流程,共同制定并不断完善覆盖蔬菜产业链全流程的管理机制,先后制定了《标准化种植技术规范》《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细则》《合作社收益分配方案》《田间学校课程安排》等。

运营管理小组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在育苗大棚种植品种选择上,结合市场需求和本地土壤条件,确定了经济效益高的特色蔬菜品种。在农民田间学校课程设置方面,邀请村民提出培训需求,针对性地开设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电商营销等课程。同时,实行“责任到人、量化考核”机制,将管理成效与个人收益挂钩,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质量监督小组定期对种植、采收、加工、包装等关键环节进行巡查抽检,确保蔬菜产业发展和技术培训有章可循、公平透明,有效筑牢了“南社蔬菜”产业的品质基石与市场信誉。如今,南社的人均年收入由2006年的2000元提高至3.5万元。

民主监督“保规范”,筑牢发展“防火墙”

民事民评聚民心。为确保蔬菜产业链发展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南社村按照村级“小微权力”事项办理流程,构建了全方位的民主监督机制。一方面,成立由老党员、退休干部组成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涉及产业链的政策落实、资金使用、项目进展、物资采购、财务收支、收益分配等关键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另一方面,人大代表定期对联络点工作开展情况、产业发展成效进行监督问效,并向村民公开监督结果。通过设立意见箱、开通监督热线等方式,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从田垄间的每一次议事,到产业链上的每一份共识,民主的力量已持续扎根土壤、穿透肌理,让稳定的基石牢不可破,让干群的桥梁畅通无阻,让发展的引擎澎湃强劲,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如今,南社村的“五民工作法”正焕发出蓬勃生机:育苗大棚里绿浪翻滚,特色蔬菜远销各地,农民田间学校座无虚席……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滋养下,南社村不仅培育出产业兴旺的硕果,更探索出基层治理的鲜活样本。展望未来,南社人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响民主促发展、发展惠民生的时代乐章!


最新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