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人大要闻 |
以“三事三民”工作法 破解移民村治理难题 ——原阳县阳阿镇河窑新村基层民主实践案例发布时间:2025-08-29 丨 阅读次数:
为破解搬迁后因生活方式转变造成矛盾纠纷凸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基层治理能力弱等难题,在阳阿镇人大主席团的指导下,创新打造“群众议事厅”协商平台,构建“共谋、共建、共管、共评”的闭环治理机制,引导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建设者”,探索形成“问事于民、议事为民、评事由民”的“三事三民”工作法,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深度融入移民村治理实践,有效破解治理困境,激发村民自治活力。 问事于民 民事民提知民情 搬迁伊始,因语言、习俗不同,村内宅基地划分、耕地分配等矛盾凸显,邻里纠纷频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难以得到有效化解。河窑新村组建由人大代表参与的专职民情收集队伍,将网格化管理与议事机制深度融合。民情收集员常态化下沉,通过日常走访、定点接待、线上互动(如微信群)等多种形式,“零距离”倾听村民心声,确保“群众关切在哪里,议事议题就从哪里来”。 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关注村庄发展,积极献计献策,村民参与村务积极性提高,“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提出有效意见建议39条,采纳落实26条。村民从“被动管理对象”转变为乡村治理的“积极建言者”和“效果评判者”。 议事为民 民事民议聚民智 建强议事核心。设立“群众议事厅”,议事厅委员会由民主推选产生的村内“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老党员、老战士、老劳模、老教师、老干部)、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负责人代表等5人组成,任期三年,设主任、副主任各1名,确保组织的代表性和公信力。 规范议事流程。制定《群众议事厅工作规则》,明确委员产生、职责、议事范围、流程、决策执行、评议监督等各环节标准。建立“定期+专题”议事机制。每月10日固定召开“议事厅座谈”,成为雷打不动的民主日。会前多渠道公示议题,广泛邀请相关村民代表参会。会上坚持“客观公正、公开透明、民主决策”原则,鼓励人人畅所欲言,充分辩论协商,形成“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浓厚氛围。会后委员会负责汇总意见、形成初步共识或解决方案草案,确保不同群体、不同利益诉求在治理过程中得到平衡,形成治理合力。 分层分类协商。对于简单邻里纠纷、生活琐事,力求在议事现场即时调解处理。通过常态化议事调解,上访案件同比下降80%,邻里纠纷基本杜绝,村庄呈现安定祥和局面。对于涉及村庄规划、重大资金使用、公共项目建设等复杂议题,则在充分议事形成方案后,提交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进行最终决策。近年来,通过“群众议事厅”议事,推动河窑新村新建标准化厂房4000多平方米,引进企业2家,增加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扩宽道路1.8公里,铺设污水管网2.3公里,基本解决了基础设施标准低,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 评事由民 民事民评验民效 闭环办理强执行。议事厅委员会是决议执行的“跟踪者”。明确议定事项的责任主体(村两委、具体承办人、相关组织等)、办理时限和标准。建立办理进度台账,并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群等渠道动态公开“进度条”,确保办理过程阳光透明。 刚性评议问实效。建立“办理结果满意度测评”硬机制。在下一次议事厅座谈上,设立“评事”环节,向群众通报已办结事项结果,并当场组织参会群众代表进行无记名满意度测评。设定刚性标准:满意度低于80%,要求承办人现场说明情况;满意度低于60%,则更换承办人重新办理或向镇人大主席团书面报告,真正实现“工作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其中群众最满意的是连续举办五届的“孝老敬老饺子宴”和投资20万元改建的“夕阳红老年活动中心”。 “三事三民”工作法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完整链条贯穿于移民村治理日常,有效解决了移民搬迁村利益调整期矛盾集中、参与不足、共识难聚的问题,为类似移民村(社区)乃至广大乡村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河窑经验”。 |
最新文章|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