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调查研究

我市7.9、7.19内涝的反思和建议

发布时间:2017-01-23 丨 阅读次数:

常冀剀

一、我市受灾概况

7月9日和7月19日,我市突发了大暴雨和部分地区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414.0mm,突破我市历史极值。暴雨造成城区及周边县域内涝严重,导致交通瘫痪,大面积停电、停水,多数小区被淹,部分房屋坍塌,城市道路一片汪洋,居民纷纷街头“看海”。同时忍受连续数天停电、停水和酷暑的煎熬,让广大民众苦不堪言。据统计,市区192个小区积水,848处地下室(停车场)被淹。道路积水点58处,12个10KV开闭所被泡,71个小区不同程度上停电,220多个热力交换站中有40多个被淹。市区30座污雨水泵站中有5座停电,初步经济损失达54056.56万元。

二、我市抢险救灾情况

面对重大灾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及时听取救灾汇报,并采取有力救灾措施:一是昼夜加班加点,全力抽排保通。面对重大险情,迅速组织干部职工赶往积水点,打开路面井盖,清除杂物,疏通路面;针对平原路京港澳立交桥、宝龙城市广场等严重积水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到现场组织制定排水方案,及时调运防汛物资。二是重视积水小区排水,并将责任细化到人,层层分工。市委、市政府把排除小区积水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将市级领导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包2-3个积水小区,大家全力以赴,各尽职责,确保尽早恢复受灾群众正常生活。三是全力抢险抢修,保障设施运行。经过连续四天四夜紧急抢修,市区所有受影响小区和商户全部恢复正常供电,对4处塌方危险及有管网安全隐患的险情采取临时地锚加固处理,派出专人24小时实施监护。四是排查重大危险源,确保建筑工程安全。建委连续三次向全市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发出紧急通知,消除重大隐患61处。五是及时处理险情,保障行人安全。暴雨过后,我市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对道路绿化带进行扶歪树、去断枝、撑大树、补苗木。打扫街道卫生、清运垃圾、加固围墙,喷洒消毒液等一系列措施,预防灾后疫情发生。

三、受灾原因及分析

造成本次暴雨灾害的原因,既有罕见极端天气的“天灾”,也有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滞后、处置不及时等“人祸”。

(一)降雨量大,超历史极值

据气象部门公布的资料,我市市区平均年降水总量574.3mm,今年7月9日市区降水量在313.6-450.2mm之间。最大1小时雨强101.1mm,3小时雨强254.1mm,6小时雨强352.5mm,日雨量414.0mm,除1小时雨强接近历史极值外,其它均远超历史极值。

(二)地势平坦,不利于排水

我市市区属黄河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海拔高程一般在72米左右,地形自然坡度一般在0.03%-0.05%之间,远远小于规范规定的0.3%的最小排水坡度,不利于雨水的自然径流,短时间内形成的暴雨只能通过泵站提升后排放。加上卫河等排水河道长期没有疏浚清淤,使市区河道内的洪水无法顺利下泄,甚至出现倒灌。

(三)规划滞后,缺乏长远考虑

城市在给排水规划设计的时候,对远期规划预测不足。一是城市整体规划与防灾规划结合不足。没有将所能预见的灾害和防灾抗灾所需的相关设施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城市规划中的防灾规划仅限于单项配套工程规划,没有形成综合防灾体系;二是城市规划赶不上城市发展速度。在管道建设初期周边区域尚未完全规划好,导致排水系统建设缺乏前瞻性,以致在日后变更中将会耗费更多人力、物力、财力;三是市区道路升级改造时,相关部门没有充分考虑对片域的排水需求,许多排水设施没有同步升级改造,部分地方还对原有排水设施造成破坏。

(四)思想麻痹,存在防汛隐患

我市长期的降水量偏低,对防汛工作麻痹大意。由于城市排水系统多是修建在地下,往往为社会所忽视,导致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排水系统满足不了城市需要;一是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标准偏低。城市一般地区排水可抵御1-3年一遇的暴雨。但在实施过程中,设计标准往往靠下限,设计为“一年一遇”。造成每遇暴雨就出现内涝;二是雨污共流的排水系统存在隐患。由于污水管道设计要远小于雨水管道设计流量,使暴雨带来的短暂大流量雨水无法顺利排出,囤积在低洼处形成内涝;三是由于排水系统质量检验难度较大,设计施工监督困难,工程验收早已结束,即使追求责任,既困难重重,也于事无补。

(五)小区设计建设存在缺陷,未充分考虑防汛功能

近200个居住小区被淹也暴露出我市小区规划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在小区整体规划方面,旧城区很多居民区根本没有编制竖向规划和排水管网规划,场地高度多由建设方自行确定,造成地势较低的区域一旦降雨就会被淹;部分新建小区有的虽然编制了规划,但没有与周边用地和道路高程合理衔接,一些小区设计高程甚至低于周边用地和道路,遇到暴雨后雨水难免倒灌;一是一些小区擅自更改规划,未按规划要求建设管网和防雨设施;二是小区建设注重利用地下空间,地下往往设有停车场、地下室、配电房等。地下空间被水淹没,造成小区停水停电、车辆被淹等重大损失。

(六)基础设施滞后,排水系统不畅

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排水系统“小马拉大车”。旧城区污雨水管径较小,导致排泄不畅;一是新城区雨水泵站建设滞后,部分区域形成排水盲区。按照《新乡市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我市规划建设41座雨水泵站,但目前仅建成30座。而且泵站全部为单相电源,供电容量设计不足。一旦多组水泵同时开启,很容易出现跳闸断电,关键时刻不能满负荷工作,严重影响了排水能力。二是市政设施维护费用不足。设备老化及电源配备不足,造成无法满负荷运行,效率不高;管道清淤没有专业设备,仅限于人工对立管进行清挖,对横管则无法清理,导致大汛期间管道排水不畅;三是目前对排水管网设施的管理方式较为粗放,排水巡查仅以人工自觉自发巡查为主,缺乏科学依据和相对应的监督手段,造成建筑垃圾或生活垃圾堵塞淤积管道,导致排水不畅,使局部地区积水;四是断头路、断头河的存在导致城区河网水系不畅通,积水排放速度受到极大影响。

(七)防汛意识不足,信息发布不及时

一是有些市民为图方便,将垃圾倒入排水管网,造成管网人为堵塞。垃圾与排放的油脂混合,经过长期堆积,就会形成极为粘稠、发酵膨胀的物质,严重阻塞管道;二是由于信息发布覆盖范围有限,灾害信息不能及时送达市民。气象部门提前做出的预报,仅通过气象预警塔、声讯电话等渠道发布,信息渠道狭窄有限,让大多数市民不能及时获知相关信息。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为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教训,建议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做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防涝能力

海绵城市能够通过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极大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因此要在今后的规划和建设中大力推进,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提交相关部门审查备案;二是有序推进建设。城市新区和各类园区(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结合我市河湖水系工程建设,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汛排险能力

一是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扎实做好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摸清地下管线“家底”,建立管线信息系统,为下一步管网改造打好基础。二是按照《新乡市河道蓝线、绿线规划》拓宽河道,清理淤积,增强水系承载和排放能力。三是加快城市雨水泵站、管网等排涝设施的建设,消除排水盲区。四是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解决旧城区管道老化、管径不足的问题,加大排水断面。五是协调电力部门对现有泵站进行改造,增加双电源或双回路,提高供电容量,提高泵站运行的可靠性,确保在关键时刻快速反应,安全、及时地排除内涝。

(三)加强项目审查管理,确保排水设施到位

一是在今后的项目规划建设管理中,要加强竖向规划和排水设施的审查管理。要求所有建设项目编制竖向规划和管网综合规划,合理确定场地与道路的控制标高、坡度、管网管径等内容,并保证市政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二是加强项目地下室、地下车库的防汛技术措施审查,在施工图中设计挡水槛、防水反坡、截水沟等措施,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严格审查落实情况,确保建设到位,对现有防汛技术措施不足的工程项目逐个排查,进行优化改造。

(四)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提高防范处置能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全市防汛应急管理机制,按照“新乡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级防汛组织机构,建立专业抢险队伍,实现市、县(区)、乡镇(办事处)、社区全覆盖,各级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灾害预防、预警、物资保障、应急抢险、灾后处置等工作。二是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各级机构防汛值班制度的监管,确保值班人员按规定到岗到位,对无故缺岗、脱岗人员要严肃问责处理。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天气情况的监测,提高预警水平,及时、准确地利用公众信息平台发布气象信息,使灾害能够抓早抓小,防止小患酿成大灾。三是实时开展抗灾演练,提高相关人员实际操作能力,保证救灾设备功能正常。

(五)提高防涝减灾认识,增强抵御灾害能力

一是提高全民抗灾减灾意识,大力宣传防御暴雨灾害知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管理和培训,努力提高各类小区的抗洪防灾水平。二是呼吁市民注重自身行为规范,不要向居民区的雨水口倾倒杂物,遇到险情积极配合、相互帮助。三是及时将暴雨信息,如降水预报、道路积水、交通拥堵等情况,通达公众,使其避开受灾地段。四是在可能积水或已经积水的低洼地段,设置醒目标志,配置排涝设备,加强巡护,避免驾车人员误入。

(作者系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摄影作品
最新文章|更多